拼音chán jì
注音ㄔㄢˊ ㄐㄧˋ
繁體禪寂
佛教語。釋家以寂滅為宗旨,故謂思慮寂靜為禪寂。
謂坐禪習定。
佛教語。釋家以寂滅為宗旨,故謂思慮寂靜為禪寂。
引《維摩詰經·方便品》:“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唐?李邕 《鄭州大云寺碑》:“發趣如因,彌入禪寂。”
元?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遙》:“與 王維 結交,同慕禪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
明?唐順之 《丹陽別王道思》詩:“平生學禪寂,猶自別離難。”
謂坐禪習定。
引《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師可禪寂于此否?”
蘇曼殊 《幽光錄》:“﹝僧 祖心 ﹞年二十六,忽棄家為僧,禪寂於 羅浮 匡廬 者久之。”
禪定和解脫。
引唐·李邕〈鄭州大云寺碑〉:「發趣如因,彌入禪寂。雖獨得斷相,而同人有為。」
唐·盧綸〈同暢當詠蒲團〉詩:「唯當學禪寂,終老與之俱。」
禪寂,是漢語詞匯,出自《維摩詰經·方便品》,解釋為佛教道教語。
1.無從追蹤的情緒,開了花;四下里香深,低覆著禪寂,間或游絲似的搖移,悠忽一重影;悲哀或不悲哀,全是無名,一閃娉婷。林徽因?
2.待到風雨成昨,聚散都成往事的時候,就可以放下一切,禪寂淡然了。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