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ú mín tú
注音ㄌㄧㄡˊ ㄇㄧㄣˊ ㄊㄨˊ
繁體流民圖
宋·熙寧六年,鄭俠見歲歉而賦急,流民相攜塞道,因命畫工悉繪所見而成《流民圖》,奏獻宋神宗,并上疏極言新政之失。
宋?熙寧 六年, 鄭俠 見歲歉而賦急,流民相攜塞道,因命畫工悉繪所見而成《流民圖》,奏獻 宋神宗,并上疏極言新政之失。參閱《宋史·鄭俠傳》。
引宋?魏泰 《東軒筆錄》卷五:“熙寧 六七年, 河東、河北、陜西 大饑,百姓流移於京西就食者,無慮數萬……流連襁負,取道於京師者,日有千數。選人 鄭俠 監 安上門,遂畫《流民圖》,及疏言時政之失。”
后借指反映社會黑暗現實的作品。 清?納蘭性德 《擬古》詩之三七:“吁嗟獻納者,誰上《流民圖》。”
吳晗 《聞一多先生傳》:“他用嘴、用筆唱出了《石壕吏》,畫出了《流民圖》。”
《流民圖》是近代畫家蔣兆和歷時兩年創作的紙本水墨設色中國人物畫。該畫殘存的上半卷現藏于中國美術館,下半卷已經遺失,現藏于中國美術館。
全畫卷以一片瓦礫為背景,刻畫了一百多個深受戰爭災難之苦的難民形象,描繪了戰亂中勞苦大眾流離失所的慘狀,記錄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流民圖》的創作以骨法用筆為基礎,融入西方解剖、透視、塊面等寫實技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物畫的表現力。作者不僅刻畫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對人物內心的細膩挖掘,烘染出悲愴的氛圍,宣泄著作者憤慨的情緒,具有強大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