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
詞語解釋
考據
對資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英textual criticism; textual research;
引證解釋
指對古籍文字音義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進行考核辨證。
引宋?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一:“文潞公 為平章事,首請立廟於 洛,終無所攷據,不敢輕作。”
1. 根據事實查考證實。 宋?王安石 《答韶州張殿丞書》:“蓋其所傳,皆可考據。”
明?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玩具·秦璽始末》:“命御史 楊桓 辨其文……且以出處始末考據以上。”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舅太太萬想不到,問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爺這許多考據。”研究歷史、語言等的一種方法。通過考核事實和歸納例證,提供可信材料,從而作出結論。考據方法主要是訓詁、校勘和資料的搜輯整理。參見“考據學"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4e53a2428>考據學”。
引清?陳澧 《東塾讀書記·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證 周 用助法,考據之學也。”
清?馮桂芬 《闕里致經堂記》:“漢?學善言考據,凡名物、象數、文字形聲、訓詁,非 漢?儒不傳。”
朱自清 《經典常談·文》:“當時漢學家提倡考據,不免繁瑣的毛病。”
國語辭典
考據
依據可靠資料對古代文物制度加以考核辨證,詳明真偽的研究方法。也作「考證」。
近考證
網絡解釋
考據
考據,漢語詞匯。
拼音:kǎo jù
基本解釋:指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資料來考核、證實和說明,出處劉因《夏日飲山亭》詩。
分字解釋
※ "考據"的意思解釋、考據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考據造句
1.而且言之鑿鑿,從自己的爺爺輩兒說起,言情、紀實與麻考據并重,大有向曹雪芹算“變天賬”之勢。
2.本譜內列五百二十三姓,比現存百家姓圖典多十九姓,此書為本人歷經十年考據而編著。
3.清乾、嘉始,考據學風大起,書法界“碑學派”應運而生,篆、隸、楷書體有了極大的發展,而帖學式微衰落,帖學一脈之草書也一蹶不振。
4.《俗書刊誤》12卷,則是焦竑在文字學與考據學方面的代表作。
5.再說了,同樣都是男人的皮,岳母刺字,好歹也算是刺下了四個象形文字,而你要考據的,卻只是幾道涂鴉樣的抓痕,連筆畫也談不上。
6.鄞人全祖望極服其考據精博。
7.一尊聳立于僻遠村落的石刻像,歷經800多年滄桑,雖村人仰之彌久,但從未有人對其進行考據論證,致使石像的身世、價值、功用等長期以來成為不解之謎。
8.如果說上面介紹的那幾位都是無名之輩、無從考據的話,那么草藥劉寄奴所引出的這一位可是一個有名有姓、有檔可稽的大人物。
9.我拙于考據,拎不清幾個名稱出現的緣起始末,只想從文學性、書名學的意義上說一說。
10.嗚呼!吾師講義理學,宗尚考據,治古文辭,謀國之忠,知人之明,昭如日月。
11.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選擇,既需考據事實,更需辨明是非。
12.這一考證,可說是20世紀中國文史考據的一大收獲,佐證紛綸,卓識特出。
13.本書是著名作家林海音關于中國豆腐的編輯文集,分散文豆腐、考據豆腐、家鄉豆腐、海外吃豆腐、豆腐菜單五個章節,文章幾乎都是名家之作。
14.我常感到,最理想的著述應當是文獻學與文藝學的高度結合,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亦即考據、義理均詳且精,再加以文辭優美,即清儒所標舉之高境。
15.《文史》1962年創刊,確立“崇尚實學、去絕浮言”的辦刊宗旨,偏重于資料和考據這一獨特風格。
16.以往學術界對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學思想、史學觀點以及校勘學、目錄學、歷史編纂學等方面,而忽略了歷史考據的本身。
17.它與“書必篆隸”、“器從舊式”、“官名從古”、“禮從古制”等社會風氣以及經學領域的漢學復興、學術領域的考據學興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現等,乃是同一種背景下的產物。
18.各位學者的識斷高下一言難盡,但毫無疑問,從學術流變的內部規律來剖析考據學的成因是頗有創意也頗具魅力的。
19.澳門大學湯開建教授條分縷析,取精用弘,從文獻學、考據學等角度多方位對明季劉承范《利瑪傳》進行分析,論證翔實,高度評價了其歷史價值。
20.考據學派的支流是有些人沉埋故紙堆中,專意考核一詞一義,雖然對整理古代文獻有不少成績,但在思想上毫無建樹,以致白首窮經,不闡一理。
相關詞語
- yī jù依據
- yì jù義據
- jiè jù借據
- jù wén據聞
- zhàn jù占據
- k?o qǔ考取
- dān jù單據
- zāng jù贓據
- k?o chá考查
- shōu jù收據
- dà zhǔ k?o大主考
- k?o shēng考生
- nián k?o年考
- píng jù憑據
- jù xī據悉
- gāo k?o高考
- gēn jù根據
- cān k?o參考
- jù di?n據點
- k?o yán考研
- jù shǒu據守
- shù jù數據
- zhuān jù專據
- zhōng jù中據
- lǐ jù理據
- jù yì lǚ fāng據義履方
- k?o shì考試
- zhān jù粘據
- zhǔn jù準據
- k?o chá考察
- k?o lǜ考慮
- zì jù字據
- bǔ k?o補考
- piào jù票據
- lùn jù論據
- zhèng jù證據
- k?o hé考核
- zhǐ jù指據
- jù jīng據經
- zhēng jù征據
- huì k?o會考
- g?n k?o趕考
- jié jū拮據
- zhǔ k?o主考
- shí jù實據
- zhèn jù鎮據
- gē jù割據
- zhuó jù灼據
- pàn jù判據
- zhōng jù衷據
- bào k?o報考
- jù shuō據說
- zī jù資據
- gēn jù dì根據地
- jù àn據案
- k?o hé考合
- dì lǐ shù jù地理數據
- zhí jù執據
- kǎo gǔ考古
- kǎo kǎo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