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慎罰造句
1.據說一代名臣魏征就經常拿“明德慎罰”、“惟刑恤哉”之類的圣賢之言告誡唐太宗,唐太宗對此也深表贊成,而且在實際行動上也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
2.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明德慎罰”。
3.周公強調的核心觀點,就是后世經常重復的“明德慎罰”——這四個字,構成了《康誥》的主題詞。
4.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
5.因此,西周前期的統治者還頗注意敬天保民,克勤克儉,明德慎罰。
6.從這種見解出發,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罰”的主張。
7.配流刑的出現是封建統治者“明德慎罰”傳統思想的反映,體現了唐宋之際社會的重大變革。
8.某以為治理國家須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9.并提出明德慎罰原則,要求以德為指導,力求做到刑罰得中,從而緩和了周初尖銳的階級矛盾,造就了“成康之治”。
10.所以到了周王朝,周公對成王的教誨便成了“明德慎罰”、“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11.“無刑”的具體方式是“明德慎罰”———崇尚德政,慎施刑罰,惟敬王刑,以成三德。
12.西周時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罰”,后經孔、孟、董仲舒等人加工為“德主刑輔”,成為封建社會的法制原則。
13.它肇始于西周時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罰”,中經春秋戰國儒家傳揚的“為政以德”,形成于董仲舒的“德主刑輔”。
14.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漢時則明確提出“德主刑輔”的思想,并強調“使之以和”。
15.“明德慎罰”、“令順民心”是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觀念,我們寄希望法規能夠懲惡揚善,何謂善惡,民心自有公斷。
16.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寬惠柔民,定四民之局”和慎用其六柄的治國思想,就是在周朝明德慎罰以九職任萬民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
17.“刑法者,國之重器也”,先賢們從歷代興衰中總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諺,在此種情勢下,也有拿出來再學習的必要了。
18.西周統治者從殷“不敬其德,乃早墜其命”的結局中,制定了“克明德慎罰”的方略。
19.西北政法大學付玉明副教授認為中國古代法律中的明德慎罰、德主刑輔思想,均可作為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文化淵源。
相關詞語
- zé fá責罰
- rì shèn yī rì日慎一日
- jué míng決明
- shèng dé yí fàn盛德遺范
- zhì fá制罰
- tóng xīn tóng dé同心同德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光明正大
- sì zhǔ dé四主德
- fēn míng分明
- kūn míng昆明
- bù míng不明
- zòu míng奏明
- gu?ng míng廣明
- guāng míng光明
- shè huì gōng dé社會公德
- míng shuō明說
- míng tiān明天
- míng míng明明
- míng xīng明星
- cōng míng聰明
- míng xi?n明顯
- wén míng文明
- xiān míng鮮明
- míng liàng明亮
- měi dé美德
- míng hu?ng hu?ng明晃晃
- zhèng dé正德
- chéng fá懲罰
- míng què明確
- míng mù明目
- míng àn明岸
- míng méi zhèng qǔ明媒正娶
-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聰目明
- yǐ dé bào dé以德報德
- liú míng流明
- chá míng查明
- míng àn明暗
- zhāo míng炤明
- zhào míng照明
- jiàn dé建德
- míng bái明白
- zhì fá致罰
- yī fāng míng醫方明
- tǐ fá體罰
- shēng míng聲明
- míng nián明年
- míng lǐ明理
- chǔ fá處罰
- xiū dé修德
- shuō míng說明
- fá yī quàn b?i罰一勸百
- bù míng bù bái不明不白
- tǔ dé土德
- jǐn shèn謹慎
- míng mù zhāng d?n明目張膽
- lù dé路德
- wén míng xi?o shǐ文明小史
- qín dé琴德
- míng xīn jiàn xìng明心見性
- guì dé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