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詔
詞語解釋
遺詔
皇帝臨終時頒發(fā)的詔書。
例遺詔"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a2f505cd0>先帝遺詔。——諸葛亮《出師表》
英imperial edict left by the emperor before his death;
引證解釋
皇帝臨終時所發(fā)的詔書。
引《史記·秦始皇本紀》:“而更詐為丞相 斯 受 始皇 遺詔 沙丘,立子 胡亥 為太子。”
唐?韓愈 《賀皇帝即位表》:“伏聞皇帝陛下,以閏正月三日,虔奉遺詔,昭升大位。”
《說唐》第十四回:“當下 文帝 駕崩時,并無遺詔,太子與 楊素 計議,叫誰人作詔,然后發(fā)表。”
國語辭典
遺詔
皇帝臨死前所頒布的命令。
引《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
網(wǎng)絡解釋
遺詔
遺詔,就是皇帝駕崩之后,為后人留下的遺書,遺言等。為了充分表達本人的意愿,更好地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種原因,不便于立即決定,表白,只能采取這樣的辦法。《史記·秦始皇本紀》:“昭隔內(nèi)外,靡不清凈,施于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分字解釋
※ "遺詔"的意思解釋、遺詔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遺詔造句
1.遂邀入京行走上書房,人稱白衣宰相,付奉康雍二帝二十多年,很多治國之策皆出其手,并手擬康熙遺詔,為康熙托孤的三大重臣之首。
2.有一部文獻,叫《宋會要輯稿》中有一個遺詔,但是這個遺詔只能說明太宗的即位更可疑了。
3.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托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
4.乃顧遺詔,事惟太宗,動容損益;百寮發(fā)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
5.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fā)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
6.王叔羊正更是自王公公手中拿過所謂遺詔,撲通曲腿,跪于凌霄臺下,一陣痛哭干嚎,痛陳輔佐先王功德,借先王之名威嚇眾臣子,使得的左相闊明一派銳氣不在。
7.那等廢物,也配做一國之君?你父親不過是把他當傀儡,若非先帝遺詔,且你父親曾受先帝一飯之恩,那蠢貨早已身首異處。
8.熹宗遺詔,依據(jù)兄終弟及之義,受命五弟信王朱由檢即皇帝位。
9.號天叩地,無所逮及,伏奉遺詔,追跡漢文。
10.吉思汗遺照秘不發(fā)喪,還有一份遺詔就是找到賀蘭山的寶藏。
11.黃裳侃侃而言,“大哥,你說官家遺詔之中,會傳位于哪位王爺?”。
12.先皇的托孤遺詔,他是否會甘愿輔佐協(xié)皇子戡平宇內(nèi)。
13.燮國國君初喪,有傳聞國君遺詔有詐,新君名不正嚴不順。
14.世祖遺詔,使竟陵王子良輔政,鸞知尚書事。
15.李斯不愧秦國最負盛名的小篆名家,遺詔寫得筆畫停勻,流暢飛動,筆法若玉箸(12),轉折處柔和圓勻,但骨子里又充滿雄渾強悍之氣,真無上之神品。
16.皇太后令所司宣遺詔,左丞相斛律金率百僚敦勸,三奏乃許之。
17.乃復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于山亭,帝遂崩。
18.做事硬知曉權變,看風使舵,如果遵守遺詔,那日后,丞相大人的生命就難以保證了。
19.母蕭太后奉遺詔攝政,任室昉、韓德讓及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以為輔佐,和輯契丹貴族,任用漢人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改革法度。
20.從實際成果看,除了雍正遺詔外,他還有大量翻譯手稿,內(nèi)容涉及中國史地、中俄關系、政制刑法、哲學倫理和上諭等等,在1771年至1786年出版的譯著就有21種。
相關詞語
- yú fēng yí wén余風遺文
- chuán yí傳遺
- lǐ yí禮遺
- yí liú遺留
- yí róng遺容
- yí shǔ遺屬
- yí suàn遺算
- yí zhuàn遺囀
- jìn yí贐遺
- yí jū遺居
- sǐ wú yí yōu死無遺憂
- yí gū遺孤
- yí niào遺尿
- yí cún遺存
- yì shì yí wén軼事遺聞
- yí zhì遺志
- yí wàng遺忘
- yì yí斁遺
- yí shuāng遺孀
- móu wú yí cè謀無遺策
- gòng yí貢遺
- shí yí jì拾遺記
- yí dú遺毒
- zhōu yí周遺
- yí jí遺集
- shèng dé yí fàn盛德遺范
- yí fēng yí zé遺風遺澤
- y?ng yōng yí huàn養(yǎng)癰遺患
- huò yí貨遺
- yí yuàn遺愿
- yí xùn遺訓
- cāng h?i yí zhū滄海遺珠
- liú yí留遺
- chén yí fàn g?n陳遺飯感
- fū yí敷遺
- yí zú遺族
- bù yí háo fā不遺毫發(fā)
- yí jì遺跡
- zhì yí贄遺
- tuō yí脫遺
- yí jīng遺精
- lù yí賂遺
- lù yí録遺
- móu wú yí ér謀無遺谞
- chù xiàn yí huá黜羨遺華
- xi?o yí小遺
- hū yí忽遺
- huì yí賄遺
- wèi lù遺賂
- wǔ sè zhào五色詔
- gū yí孤遺
- yí zèng遺贈
- yí hàn遺憾
- hòu yí zhèng后遺癥
- yí jù遺句
- yě wú yí xián野無遺賢
- yí yǒng遺詠
- yìn yí慭遺
- yí yè遺業(yè)
- xiān dì yí zhào先帝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