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ào chóu
注音ㄒ一ㄠˋ ㄔㄡˊ
繁體校讎
1.”湖南長沙晉永寧二年墓中出土的校讎俑,兩人相向跪坐,一人讀書,一人執筆校正訛字,十分形象地展現出當時人們校勘書籍的活動。
2.夫婦倆校讎鉛槧,摩挲鼎彝,染翰操觚,編纂《金石錄》。
3.凡此種種,已大抵涉及到了校讎學的各個方面,后世有志于以整理古籍為務者,皆以鄭玄所為作為楷式。
4.廣義校讎學的理論主張與實踐經驗,很有針砭作用和啟迪價值。
5.因取歷朝著錄,略其魯魚亥豕之細,而特以部次條別,疏通倫類,考其得失之故,而為之校讎。
6.中國學術史上存在廣義校讎學派,觀點鮮明,前后相承。
7.張舜徽先生對歷史文獻學理論的探索,是從推究“校讎”本義開始的。
8.這一學派激烈批評狹義校讎學及目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