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ěr shí
注音ㄦˇ ㄕˊ
繁體耳識
佛教語。“六識”之一。指耳根對聲境所發生的識別作用。
猶賞識。
佛教語。“六識”之一。指耳根對聲境所發生的識別作用。參見“六識”。
引清?吳偉業 《贈劉虛受》詩之一:“悟物談功進,忘情耳識空。”
清?龔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識非殊,雖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專以推尊因明門中聲明一門,而非讚嘆夫食肉衣黃,墮邪師見也。”
猶賞識。
引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謂 鄹 人之子知禮乎?’我那么恭維他,他才不大耳識我。”
耳識,一是指佛家用語,“六識”之一,指耳根對聲境所發生的識別作用。二是理睬的意思。
1.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
2.令眼識色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細滑意識法著。
3.走路聲音若很響,也是會影響到人家的耳根,耳識的。
4.a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
5.其中,阿含經典主要講到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屬于我們能意識到的部分。
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心悟才能補其不足。
7.大眾對于書法,以市值論,洞悉者寡,“耳識者”多。
8.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名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