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í èr chén
注音ㄕˊ ㄦˋ ㄔㄣˊ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記年、月、日、時。參見“十二相屬”。
引《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
賈公彥 疏:“十有二辰者,謂子、丑、寅、卯之等。”
《國語·楚語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
韋昭 注:“十二辰,子至亥。”
(2)用于記星次。 《史記·天官書》“斗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唐?張守節 正義:“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從來久遠矣。”
宋?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謂之十二辰者,《左傳》云:‘日月之會是謂辰’,一歲日月十二會于東方,蒼龍、角、亢之舍起於辰,故以所首者名之。”
(3)用于配十二生肖。 漢?蔡邕 《月令問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鷄、亥豕而已,其餘虎以下非食也。”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時辰,稱為「十二辰」。
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稱來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1.其裝飾不僅有鳥蟲書、篆書等書體題銘,又有花草與八卦符號,而更具特色的是代表十二辰的動物生肖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