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泣歧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ng zhū qì qí
基本解釋楊朱:人名。楊朱在十字路口哭泣。指對別人誤入歧途而感傷。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王霸》:“楊朱哭衢途:‘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千里者夫!’”
暫未找到成語楊朱泣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楊朱泣歧)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下車泣罪 | 西漢 劉向《說苑 君道》:“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 |
以紫為朱 | 明·劉基《官箴中》:“俾好作惡,以紫為朱。” |
以紫亂朱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
伯俞泣杖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毛義捧檄,為親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
傅粉施朱 | 戰國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
兼朱重紫 | 晉·葛洪《抱樸子·任命》:“服冕乘祒,兼朱重紫,則若固有之,常如布衣。” |
剖心泣血 | 清·陳天華《警世鐘》:“故我剖心泣血,勸列位總要把從前的意見捐除。” |
剖肝泣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晝夜長吟,剖肝泣血。” |
動天地,泣鬼神 | 清·汪琬《烈婦周氏墓表》:“然則匹婦雖微,及其精誠所激,往往動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叩心泣血 | 《宋書 武帝紀上》:“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啟處者也。” |
可歌可泣 | 明 海瑞《方孝儒臨麻姑仙壇記跋》:“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
可泣可歌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170首:“見案上有見賜于書,哭似村諸絕,情文雙至,可泣可歌。” |
向隅之泣 | 宋·陳亮《謝陳侍郎啟》:“寧失不經,忍視向隅之泣。” |
向隅獨泣 | 唐·杜牧《上吏部高尚書書狀》:“每遇時移節換,家遠身孤,吊影自傷,向隅獨泣。” |
向隅而泣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吞聲忍泣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我所以吞聲忍泣者,為無兒耳。” |
吞聲飲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9回:“瓊英知道了這個消息,如萬箭攢心,日夜吞聲飲泣,珠淚偷彈。” |
垂朱拖紫 | 唐·崔顥《江畔老人愁》:“自言家代仕梁、陳,垂朱拖紫三十人。” |
墨子泣絲 | 《淮南子·說林訓》:“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 |
多歧亡羊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
如泣如訴 | 宋 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
如泣草芥 | 宋 蘇洵《六國論》:“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
如訴如泣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8回:“師涓重整弦聲,備寫抑揚之態,如訴如泣。” |
山走石泣 |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桀時泰山,山走石泣。” |
弄粉調朱 | 宋·周邦彥《丹鳳吟》詞:“弄粉調朱柔素手,問何時重握。” |
引入歧途 | 王朔《我是你爸爸》:“尤其是你又知道什么是對?沒叫她引入歧途,你替她著什么急?” |
彷徨歧途 | |
徘徊歧路 | 唐 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曌檄》:“若或眷戀窮城,徘徊歧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