巋然獨存的成語故事
拼音kuī rán dú cún
基本解釋形容經過變亂而惟一幸存的事物。
出處漢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
暫未找到成語巋然獨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巋然獨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息尚存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
一花獨放 | 姚榮銓《無邊秋色入畫圖》:“人民的審美要求多種多樣,只有一個畫種,那么就沒有萬紫千紅,只有一花獨放了。” |
一見了然 |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程泰之《禹貢圖》,不愜人意,不能使人一見了然。” |
萬古長存 | 宋 晁補之《次韻蘇門下寄題雪浪石》:“公歸廊廟誰得挽,此石萬古當長存。” |
萬年長存 | 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永遠照耀著后代。” |
不以為然 | 宋 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
不存不濟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七卷:“不存不濟,香肌瘦損,教俺縈方寸。” |
不存芥蒂 | 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
不期然而然 | 明 高啟《威愛論》:“功或以愛誠有以結于人者,則趨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何以威為哉!” |
不期而然 | 宋 王楙《野客叢書》:“蓋其平日讀外祖太史公記,故發于詞旨,不期而然。” |
不輕然諾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卷:“如嚴某者,其亦濁世之錚錚,而不輕然諾者與!” |
主敬存誠 | 語本《易·乾》:“閑邪存其誠。”《禮記·少儀》:“賓客主敬,祭祀主敬。” |
習慣成自然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 |
習慣自然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卷:“隨機應變,迎合上意,久而久之,習慣自然,便自能迎刃而解了。” |
習慣若自然 |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 |
習若自然 | 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 |
了然于胸 | 《晉書 袁齊傳》:“夫經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了然無聞 |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九回:“看官們有所未知,從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井然有序 |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以制產、重農、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
井然有條 | 宋·周密《癸辛雜識后集·修史法》:“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條,真可為法也。” |
人存政舉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以防未然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姜維傳》:“欲規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
任其自然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小兒瘡痘》:“大要在固臟氣之外,任其自然耳。” |
眾醉獨醒 | 戰國楚·屈原《漁父》:“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
侃然正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