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以取保的成語故事
拼音dǎo yǐ qǔ bǎo
基本解釋勸誘犯人尋找保證人,繳納保證金。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導以取保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導以取保)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不取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一以當十 |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一以當百 | 清·李漁《比目魚》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領全軍殺將前去。及至兩不相對,真個人強馬壯,一以當百。殺得那些山賊,抱頭而竄。” |
一以貫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一無可取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來這俗物,一無可取,都只管來纏帳,幾乎錯認了。” |
一無所取 | 《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后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毫不取 | 宋·洪邁《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行介潔……非其義一毫不取。” |
一言以蔽 | 唐·劉子玄《論史上蕭至忠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
一言以蔽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不以為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3回:“而且老太太時常提問案件,大家亦都見慣,不以為奇。” |
不以為意 |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 |
不以為然 | 宋 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
不以為恥 | 《鄧析子 轉辭》:“今掛劓不以為恥,斯隊之所以亂多治少也。” |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對于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不以人廢言 | 春秋 孔子《論語 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不以詞害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
不以辭害志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不可以道里計 | 章炳麟《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最有學問的人,就是周秦諸子,比那日本的物茂卿、太宰純輩,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計了。” |
不知所以 | 唐 張彥遠《法書要錄 購蘭亭序》:“遽見追呼,不知所以。” |
不隨以止 | |
丟卒保車 | 京劇《龍江頌》第一場:“為了堵江救旱,我們是會損失一些,這照我們下棋的說法,就叫做‘丟卒保車’。” |
丟車保帥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12章:“危難之時,丟卒保車,丟車保帥。” |
嚴于責己,寬以待人 | 《憶鄧拓·鄧拓和人民日報》:“老鄧總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主動承擔責任,不使別的同志感到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