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腸轆轆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 cháng lù lù
基本解釋饑腸:饑餓的肚子;轆轆:象聲詞;車輪滾動的聲音。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饑餓。
出處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暫未找到成語饑腸轆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饑腸轆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己溺己饑 |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牽腸掛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起手時,牽腸掛肚;過后去,喪魄銷魂。” |
饑不擇食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丹霞天然禪師》:“又一日訪龐居士,至門首相見。師乃問:‘居士在否?’士曰:‘饑不擇食’。” |
兜肚連腸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
饑寒交迫 | 宋 王讜《唐語林》第一卷:“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曰:‘饑寒交切,所以為盜。’” |
己饑己溺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羊腸小道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45回:“前面彎彎曲曲,盡是羊腸小道。” |
羊腸小徑 | 巴金《家》:“進了這門,他們即發現一條羊腸小徑躺在竹林中間。” |
木石心腸 | 清 洪楝園《后南柯 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
腦滿腸肥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 |
腸回氣蕩 | 蘇雪林《玉溪詩謎》:“這一首真是心顫魂飛、腸回氣蕩時做出來的好詩。” |
嘔心抽腸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那些嘔心抽腸的鬼,更不知哭到幾時,才是住手!” |
如饑似渴 | 晉 陳壽《三國志 陳思王值傳》:“遲奉圣顏,如饑似渴。” |
啼饑號寒 | 唐 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
饑鷹餓虎 | 《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
石心木腸 | 宋·蘇軾《謝失察妖賊表》:“布衣蔬食,或木死于饑寒;石心木腸,誓不忘于忠義。” |
羊腸九曲 | |
腸肥腦滿 | 《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長大自不復然,愿寬其罪。” |
翻腸攪肚 | 楊朔《雪花飄飄》:“不過也怪,自從部隊逼近下花園,百歲忽然翻腸攪肚的想念起爹爹來了。” |
開心見腸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我們有什么話要說,可以舒舒展展地說,說得開心見腸一點。” |
柔腸寸斷 | 清 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 |
吞刀刮腸 | 《南史 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
回腸九轉 | 《柳蔭記》:“難壞人這陣無計想,好叫人回腸九轉無主張。” |
養小防老,積谷防饑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養小防老,積谷防饑。” |
鐵心木腸 |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王介甫少時作《石榴花》……此老風味不薄,豈鐵心木腸者哉。” |
饑駈叩門 | |
掛肚牽腸 | 《白雪遺音·嶺兒調·從別后》:“從別后……心兒里掛肚牽腸,廢寢忘食。” |
熱腸冷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