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戾執(zhí)猛的成語故事
拼音jué lì zhí měng
基本解釋攫:捉取。戾:暴戾。執(zhí):抓住。猛:兇猛。能夠捕獲擒拿暴戾、兇猛的敵人。形容勇猛無敵。
出處漢·張衡《南都賦》:“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zhí)猛,破堅摧剛。”
暫未找到成語攫戾執(zhí)猛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攫戾執(zhí)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突飛猛進 | 鄒韜奮《患難馀生記》第三章:“進步文化的突飛猛進,雖有利于國家民族,雖有利于人民大眾,但卻是頑固派反動派的莫大的障礙物。” |
謀臣猛將 | 《晉書·石崇傳》:“先帝決獨斷之聰,奮神武之略,蕩滅逋寇,易于摧枯。然謀臣猛將,猶有致思竭力之效。” |
猛志常在 |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
固執(zhí)己見 | 《宋史 陳宓傳》:“固執(zhí)己見,動失人心。” |
高歌猛進 | 郭沫若《衷心的祝愿》:“一定要牢記毛主席,周總理的遺愿,努力為實現(xiàn)我國新時期的總任務而高歌猛進。” |
執(zhí)牛耳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zhí)牛耳?” |
明火執(zhí)仗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zhí)仗 ,無非赤手求財。” |
勇猛精進 | 《無量壽經》上卷:“勇猛精進,志愿無惓。” |
執(zhí)鞭墜鐙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七回 :“若得與兄長執(zhí)鞭墜鐙,愿為一卒,報答救命之恩,實為萬幸。” |
提牌執(zhí)戟 | 元·無名氏《衣錦還鄉(xiāng)》第一折:“他是個架海擎天的玉柱,看承做提牌執(zhí)戟小人哉。” |
執(zhí)鞭隨蹬 | 《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
執(zhí)法犯法 | |
洪水猛獸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 |
執(zhí)迷不反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若執(zhí)迷不反,拒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赦。” |
猛虎添翼 | 《人民日報》1964.1.26:“一旦掌握了文化、科學技術的武器,就像猛虎添翼一般。” |
勇猛直前 | 宋·朱熹《答劉智夫書》:“若勇猛直前,便以頭目腦髓布施,亦無不可也。” |
寬猛并濟 |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第六卷:“入闈后,巨細躬親,寬猛并濟,諸事秩然。” |
擐甲執(zhí)兵 | 《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
龍精虎猛 |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沒睡覺,到如今還是龍精虎猛,表現(xiàn)了兄弟姐妹們對地主的仇恨。” |
粒米狼戾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樂歲,粒米狼戾。” |
執(zhí)鞭隨鐙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8回:“愿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zhí)鞭隨鐙,死亦甘心。” |
固執(zhí)不通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個固執(zhí)不通的吳翹胡子。” |
剛戾自用 |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
毒蛇猛獸 |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講:“在人同獸爭的時代,因為不知道何時有毒蛇猛獸來犯,所以人類時時刻刻不知生死。” |
寬猛相濟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
攫金不見人 | 《列子 說符》:“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
猛虎下山 | 清·吳趼人《九命奇冤》第26回:“大有轉身作一個‘猛虎下山’之勢,劈面撲來,要想楊福一閃,他好乘勢翻個跟斗,到楊福后面去。” |
暴戾恣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