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真反樸的成語故事
拼音guī zhēn fǎn pǔ
基本解釋見“歸真反璞”。
出處朱自清《魯迅先生的中國(guó)語文觀》:“他(魯迅)贊成語言的歐化而反對(duì)劉半農(nóng)先生‘歸真反樸’的主張。”
暫未找到成語歸真反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歸真反樸)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三反 |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
一反其道 | |
一反常態(tài) | 郭澄清《大刀記》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卻一反常態(tài),神采飛揚(yáng)地高談闊論起來。” |
一反既往 | |
一命歸西 | 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兒,我不就一命歸西了嗎!” |
一命歸陰 |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99回:“蘭生一銅人橫掃過去,打著穆春腰肋,一命歸陰。” |
一心同歸 | 《淮南子 泰族訓(xùn)》:“上唱而民和,上動(dòng)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 |
一碼歸一碼 | |
一隅三反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
丁真楷草 | 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第八卷引張懷蠸《書斷·中·妙品》:“智永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覘亦善隸書,時(shí)人云:‘丁真楷草’。” |
三反四覆 | 清·蔣士銓《空谷香·殺艙》:“阿呀!這廝三反四覆,可惱,可惱。” |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對(duì)于自己的歷史一點(diǎn)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不如歸去 | 宋 梅堯臣《杜鵑》詩:“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鵑;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
不明真相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guān)于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
不識(shí)廬山真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shí)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辨真?zhèn)?/a> |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guó)志》第三十九回:“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shí)得的,其夜倉卒不辨真?zhèn)巍!?/td> |
臨難如歸 | 《魏書·節(jié)義傳序》:“至于輕生蹈節(jié),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 |
舉一反三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
久假不歸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
久歸道山 | |
義不反顧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jì)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bào)私讎。” |
義無反顧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jì)不旋踵,人懷怒心。” |
之子于歸 | 《詩經(jīng)·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樂而忘歸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jì)》:“西巡狩,樂而忘歸。” |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 《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
九九歸一 | 秦兆陽《回答》:“我這個(gè)糟老頭子撿點(diǎn)破爛,雖說有點(diǎn)霸道,九九歸一,也是生活逼的。” |
九九歸原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34回:“雖然沈小紅性命也無啥要緊,九九歸原,終究是為仔耐,也算一樁罪過事體。” |
親極反疏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89回:“寶玉欲將實(shí)言安慰,又恐黛玉生嗔,反添病癥,兩個(gè)人見了面,只得用浮言勸慰,真真是親極反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