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肩接跡的成語故事
拼音pián jiān jiē jì
基本解釋同“駢肩累跡”。
出處宋·劉炎《邇言》:“游者駢肩接跡,觀者嘖嘖詠嘆。”
暫未找到成語駢肩接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駢肩接跡)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上氣不接下氣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shí)漂流數(shù)百里外,直把一個(gè)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 |
浪跡江湖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跡江湖。” |
銷聲匿跡 | 宋 孫光憲《北夢(mèng)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 |
踵趾相接 | 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
息跡靜處 | 《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
駢拇枝指 | 莊周《莊子 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
踵武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qiáng)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fā)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qiáng)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水光接天 | 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鷗波萍跡 | 清·王士慎《池北偶談·談獻(xiàn)二·王公家書》:“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鷗波萍跡,足寄此生。” |
比肩疊踵 | 清 陳康棋《郎潛紀(jì)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 |
應(yīng)接不暇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 |
目不暇接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之二》:“見其揚(yáng)翬振彩,倏來倏往,目不暇給。” |
移花接木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同窗友認(rèn)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短兵接戰(zhàn) | 《三國(guó)志 魏志 典韋傳》:“韋被數(shù)十創(chuàng),短兵接戰(zhàn),賊前搏之。” |
交頭接耳 | 元 關(guān)漢卿《單刀會(huì)》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
接踵而至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接續(xù)香煙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7回:“官人既然作了官,總以接續(xù)香煙為重,從此要早畢婚姻,成家立業(yè)要緊。” |
避影斂跡 | 宋 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jié),如鐿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斂跡也。” |
接三連四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39回:“我又沒逃了,這么接三連四的叫人來找。” |
比肩并起 | 先秦 荀況《荀子 非相》:“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
連三接四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六十二回:“原來平兒出去,有賴林諸家送了禮來,連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來拜壽送禮的不少。” |
墨跡未干 | 明·馮夢(mèng)龍《喻世明言》第24卷:“說猶未了,思溫抬頭一看,壁上留題墨跡未干。” |
惡跡昭著 | |
畏影惡跡 |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
萍蹤浪跡 | 明 徐霖《繡襦記》:“相公這樣人家,萍蹤浪跡,你那里去尋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