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走蘇臺的成語故事
拼音lù zǒu sū tái
基本解釋比喻國家敗亡,宮殿荒廢。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伍被傳》:“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
暫未找到成語鹿走蘇臺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鹿走蘇臺)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債臺高筑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臺。”唐 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 |
奔走相告 | 宋 張孝祥《壽芝頌代愡得居士上鄭漕》:“詔天下之日,淮民歡呼,奔走相告,自州達之縣。” |
斗雞走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斗雞走狗。” |
釋車下走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行數百數,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
黃臺之瓜 |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云可,四摘抱蔓歸。’” |
走馬觀花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飛檐走壁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6回:“這個人本來是一個飛檐走壁的賊。” |
離弦走板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您哪,也當過解放軍呀,花一點,也不能算是離弦走板。” |
吃不了兜著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不可拿進園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
走南闖北 | 老舍《龍須溝》第二幕:“這年月呀,女人尊貴啦,跟男人一樣可以走南闖北的。” |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 《人民文學》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單等撒網下鉤了。” |
走過場 | 《紅旗》1984年第7期:“把領導干部要帶頭的問題突出地加以強調,對于防止對照檢查走過場,是十分必要的。”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抗塵走俗 | 南朝 齊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
鹿死誰手 | 《晉書 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
遠走高飛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
亭臺樓閣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算不得大園庭,那亭臺樓閣,樹林山水,卻也點綴結構得幽雅不俗。” |
指鹿作馬 | 《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勛奏絀遣。而曜密表勛私解邕事。昭曰:‘勛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
玉走金飛 | 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玉走金飛兩曜忙,始聞花發又秋霜。”宋·柳永《看花回》詞:“屈指勞生百歲期。榮瘁相隨。利牽名惹逡巡過,奈兩輪、玉走金飛。紅顏成白發,極品何為。” |
指鹿為馬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
鋌而走險 | 《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
走馬上任 | 五代 孫光憲《北夢瑣言》:“車駕必謀幸蜀,先以稱公走馬赴任。” |
章臺楊柳 | 唐韓翃有姬柳氏,以艷麗稱。韓獲選上第歸家省親;柳留居長安,安史亂起,出家為尼。后韓使人寄柳詩曰:“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 |
筑臺募士 | 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論》:“湯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呂望,周公握發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鄭武公好賢而詩雅歌之,燕昭王筑臺募士而智者歸之。” |
近水樓臺先得月 | 宋 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唐,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
章臺之柳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章臺之柳,雖已折于他人;玄都之花,尚不改于前度。” |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鱉老婆。” |
走投無路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無路,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