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發沖冠的成語故事
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
基本解釋冠:帽子。憤怒得頭發豎起;頂著帽子。形容憤怒到極點。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暫未找到成語怒發沖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怒發沖冠)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發千鈞 | 東漢 班固《漢書 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
一發破的 | 《晉書·王濟傳》:“愷亦自恃其能,令濟先射,一發破的。” |
一發而不可收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而不可收也。” |
一發而不可收拾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他們在文七爺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爺醉后之言,又全被統領聽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氣,又是醋,并在一處,一發而不可收拾。” |
一時之冠 | 《晉書·王獻之傳》:“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 |
一沐三捉發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一沐三握發 | 漢·王充《論衡·書解》:“周公一沐三握發,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
一觸即發 |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一言不發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
一飛沖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不差毫發 | 唐 張說《進渾儀表》:“令儀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發。” |
不悱不發 |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不毒不發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四折:“你丈人搬調你渾家,故意的索休索離,大雪里趕你出去,男子漢不毒不發。” |
不爽毫發 | 《明史 王瓊傳》:“繼者按稽之,不爽毫發。” |
不絕如發 | 東漢 班固《漢書 燕刺王劉旦傳》:“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如發。” |
東沖西決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運耳。南行非河之本性,東沖西決,率無寧歲。” |
東沖西撞 | 楊朔《鐵騎兵》:“他帶著一班人巧妙地摔開了追擊的敵人,東沖西撞,想再追上大隊。” |
東沖西突 |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曹操見云東沖西突,所向無前……奮然大怒,自領左右將士來趕趙云。” |
東怒西怨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厲色揚聲,東怒西怨。” |
東怨西怒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東窗事發 | 明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 佞幸盤荒》:“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
絲發之功 | 漢·蔡伯喈《上漢書十志疏》:“父子一門,兼愛恩寵,不能輸寫心力,以效絲發之功。” |
絲恩發怨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絲恩發怨無不報者。” |
絲析發解 | 明·宋濂《汪先生墓志銘》:“參以伊洛大儒傳注之說,絲析發解,日攻月較,不故求為異,而亦不茍為同。” |
舉例發凡 | 晉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
云涌飆發 | 清·吳敏樹《〈歐陽功甫遺集〉序》:“伯魯之文,云涌飆發而驟進于古,若春木之落其華而將實矣。” |
云程發軔 | 戰國楚·屈原《離騷》:“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