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憂后喜的成語故事
拼音xiān yōu hòu xǐ
基本解釋憂慮在天下人之先,歡喜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出處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您穩放著個先憂后喜,我空懷著個有苦無甘。”
暫未找到成語先憂后喜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先憂后喜)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一悲一喜 | 《平妖傳》二回:“表公單單一身,不勝凄慘,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兩件至寶,正所謂一悲一喜。” |
一鞭先著 | |
一鞭先著 | 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為友,共以收復中原為志,曾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見《晉書 劉琨傳》。 |
一飯之先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越語》:“寡人禮先壹飯矣。” |
一馬當先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6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
三思而后行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不乏先例 |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14章:“明末起義首領中一向重視養子,而且以養子繼承皇位的事在五代不乏先例。” |
不堪其憂 |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不敢后人 | 鄒韜奮《抗戰以來》:“凡遇黨政當局對抗戰建國積極方面有所號召,亦無不竭誠響應,不敢后人。” |
不測之憂 | 宋 蘇軾《田表圣奏議敘》:“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 |
不甘后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而廣不甘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
不恥最后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 |
不顧前后 | 《紅樓夢》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
與民同憂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東郭先生 | 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講東郭先生救助中山狼,反而幾乎被狼所害的故事。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
主憂臣辱 | 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
烏有先生 |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姹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
樂以忘憂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
樂極則憂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 |
樂而忘憂 | |
樂行憂違 | 語出《易·干》:“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
喬遷之喜 | 《詩經 小雅 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
爭先士卒 |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
爭先恐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 |
爭前恐后 |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回:“歡乃麾兵直進,大眾爭前恐后,一涌而上,無復行列。” |
事后諸葛亮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