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基本解釋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錯了事實或對象。
出處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暫未找到成語張冠李戴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張冠李戴)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李代桃僵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
冠履倒置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2卷:“明宗之于強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馭矣。至石晉尤甚,幾有冠履倒置之勢。” |
鋪張浪費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 |
慌里慌張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冠絕一時 | 《晉書·劉聰載記》:“十王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
倒冠落佩 |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
大張旗鼓 | 清 張春帆《宦海》:“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 |
張徨失措 | 朱自清《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這突然的襲擊使我張徨失措。” |
冠履倒易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掛冠歸去 | 《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
綱舉目張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 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
冠上加冠 | 清 趙翼《陔馀叢考 成語》:“畫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陳軫說楚令尹昭陽之言。”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不共戴天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
冠蓋如市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五章:“有力官紳‘視為利藪,群思攘奪……門前冠蓋如市’。” |
相慶彈冠 | 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也。” |
彈冠相慶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也。” |
發上指冠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盜跖聞之,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
新沐彈冠 | 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發皇張大 | 《新華文摘》1981年第11期:“我取為書名,無非暗示蔣政權壓迫左翼文藝,雖甚殘酷,然而左翼文藝必將發皇張大,有如宿莽之冬生不死或遇冬不枯也。” |
劍拔弩張 | 南朝 梁 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彈冠振衣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桃李滿天下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
投桃報李 | 《詩經 大雅 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冠蓋云集 | 歐陽山《三家巷》:“到的客人……簡直是古語所謂冠蓋云集,洋洋大觀。” |
失張冒勢 |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游魂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