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糧藉寇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 liáng jiè kòu
基本解釋赍:資助;藉:同“借”;寇:賊寇。借給敵寇兵器,送給盜賊糧食。比喻做有利于敵人、壞人的事。
出處《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暫未找到成語赍糧藉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赍糧藉寇)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赍志而歿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赍志沒地,長懷無已。” |
赍志而沒 | 南朝·梁·江淹《恨賦》:“赍志沒地,長懷無已。” |
杯盤狼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 |
歸師勿掩,窮寇莫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 |
山木自寇 | 《莊子·人世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道路藉藉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5回:“執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窺,而道路藉藉,或謂執事者將循政府之意,而從事于武力解決。” |
寅吃卯糧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5回:“我們只吃一分口糧,哪里會有多少錢?就是我們總爺,也是寅吃卯糧,先缺后空。” |
落草為寇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折:“某今在這宜秋山虎頭寨,落草為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
成王敗寇 | 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
風流蘊藉 | 《北齊書 王昕傳》:“學識有風訓,生九子,并風流蘊藉,世號王氏九龍。” |
死傷相藉 | 《元史·世祖紀》:“以致師出連年,死傷相藉,系累相屬,皆彼宋自禍其民也。” |
裹糧坐甲 |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
歸師勿掩,窮寇勿追 | 《孫子·軍事》:“歸師勿遏,師必闕,窮寇勿追。” |
糠菜半年糧 | 劉江《太行風云》:“總是個糠菜半年糧哇,今年可要早動手,多按上兩甕豆葉菜。” |
無寇暴死 | |
負乘致寇 | 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林占財《森林中的遠征》:“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么走這么遠的路!” |
餓殍枕藉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2回:“那個莊上不餓殍枕藉。” |
死亡枕藉 | 朱自清《執政大屠殺記》:“那時前后都有槍彈,人多門狹,前面的槍又極近,死亡枕藉。” |
枕曲藉糟 | 《晉書 劉伶傳》:“先生于是方捧罌承糟,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曲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
糧多草廣 | 明 無名氏《桃園結義》第一折:“俺這蒲州,地方寬闊,糧多草廣,軍民好漢,我何不起兵播亂。” |
吃糧不管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3回:“這些忘八羔子,一個都不在家!他們成年家吃糧不管事。” |
臟污狼藉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長吏多阿富貴戚,臟污狼藉。” |
千里饋糧,士有饑色 | 鄭觀應《盛世危言·懇荒》:“千里饋糧,士有饑色,雖有精兵名將,又豈能不飲不食。” |
屯糧積草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此去有山,名天蕩山,山中乃曹操屯糧積草之地。” |
聊以慰藉 | 魯迅《“吶喊”自序》:“有時候乃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
赍盜糧,借賊兵 | 戰國·趙·荀況《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 |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 《南皮縣志 風土志下 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