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羞忍辱的成語故事
拼音bāo xiū rěn rǔ
基本解釋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氣量。
出處明·王廷訥《獅吼記》:“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啞子吃了黃連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暫未找到成語包羞忍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包羞忍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大包大攬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搖擺著酒瓶子,大包大攬地說:‘這個小姑娘,跟我投緣分。’”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敗德辱行 | |
羞惱成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1回:“這婆子,一則吃了酒,二則被這丫頭揭著弊病,便羞惱成怒了。” |
羞羞答答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羞羞答答的,怎生去!” |
閉月羞花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則為你閉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
土包子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有些人輕視本地干部,譏笑本地干部,他們說:‘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
惱羞成怒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那撫臺見是如此,知道王協臺有心瞧他不起,一時惱羞成怒。” |
降志辱身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紙包不住火 | 古華《芙蓉鎮(zhèn)》第二章:“紙包不住火……那筆款子,你收留不得。” |
耳不忍聞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9卷:“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聞。” |
膽大包天 | 唐 劉叉《自問》:“自問彭城子何人授汝顛,酒腸寬似海,詩膽大于天。” |
大膽包身 |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關云長雄略蓋世,趙子龍大膽包身。” |
忍俊不禁 | 唐 崔致遠《答徐州時溥書》:“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榮頗切。” |
包羅萬象 | 《黃帝宅經》上卷:“所以包羅萬象,舉一千從。” |
礙口識羞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
榮辱與共 | 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色膽包天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
寵辱不驚 | 《新唐書 盧承慶傳》:“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
士可殺不可辱 | 語出《禮記 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
辱國喪師 | 《明史 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 |
老羞成怒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把他參改,拿問在監(jiān)。” |
不羞當面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當面,我有什么弊病處。 |
城下之辱 | 梁啟超《知恥學會敘》:“越惟無恥,故安于城下之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