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魂奪魄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ng hún duó pò
基本解釋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當一個文化熟到了稀爛的時候,人們會麻木不仁的把驚魂奪魄的事情與刺激放在一旁,而專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節(jié)目上去。”
暫未找到成語驚魂奪魄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驚魂奪魄)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予一奪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予一奪,二三孰甚焉?” |
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一坐盡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
一坐皆驚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欲自發(fā)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
一座盡驚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少君及言與人大夫游獵處,老人為兒時識其家處,一座盡驚。” |
一座皆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
一驚非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一鳴驚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三魂七魄 | 《抱樸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
三魂出竅 | |
不奪農時 | 《舊唐書·李密傳》:“是以輕徭薄賦,不奪農時,寧積于人無藏于府。”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丟魂丟魄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一個狼撲上來,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嚇得他丟魂丟魄的時候,山上過來一群鋤地的,才把狼趕走。” |
丟魂喪膽 | 張希平《雁翎隊》:“偽軍見我們登上船,嚇得丟魂喪膽。” |
丟魂失魄 |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從樹叢后面猛跳出來,那家伙嚇得丟魂失魄,尖叫一聲,返身就跑。” |
喪膽亡魂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
喪膽消魂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1回:“今日路當險處,遇此勁敵,那殘兵又都是個傷弓之鳥,誰人不喪膽消魂!” |
喪膽游魂 | 老舍《駱駝祥子》:“祥子在街上喪膽游魂的走,遇見了小馬兒的祖父。” |
喪膽銷魂 |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
喪魂失魄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后,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
喪魂落魄 | 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一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一眼從死尸堆里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
乘虛可驚 | 《投筆膚談·達權》:“乘分可圖,乘虛可驚,乘敵可取。” |
予取予奪 | 秦牧《拳頭海岸》:“許多被目為可以予取予奪地得到財富的海岸,一處處都伸出了拳頭來,變成了‘拳頭海岸’。” |
予奪生殺 |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
爭分奪秒 | 《晉書 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
爭名奪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zhàn)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zhàn)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五搶六奪 | 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船一靠岸,他們便蜂擁上來,遇著街上有賣食的便五搶六奪地撈到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