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亡納叛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āo wáng nà pàn
基本解釋招引接納敵方叛逃的人。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高帝五年》:“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
暫未找到成語招亡納叛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招亡納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謙受益,滿招損 | 明·沈采《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 |
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td> |
亡命之徒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td> |
家破人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元安禪師》:“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
亡魂失魄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td> |
亡羊補牢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亡魂喪膽 | 明 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咸寧?!?/td> |
去故納新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td>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td> |
招財進寶 | 元 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招財進寶臻佳瑞,合家無慮保安存?!?/td> |
進退存亡 | 《周易 乾》:“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
招兵買馬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虜諜》:“限他三年內招兵買馬,騷擾淮陽地方,相機而行,以開征進之路?!?/td> |
藏垢納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唇亡齒寒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td>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td> |
花枝招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蓬步輕移,如花枝招展一般。” |
歧路亡羊 | 《列子 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
危急存亡 |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td> |
金字招牌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總算一帆風順,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還高高掛著。” |
取亂存亡 | |
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多藏厚亡 | 先秦 李耳《老子》:“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td> |
亡國之音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td> |
離經叛道 | 元 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 |
不打自招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td> |
齒亡舌存 | 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自取滅亡 | 《陰符經》下卷:“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
深文周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