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鼎覆餗的成語(yǔ)故事
拼音shé dǐng fù zú
基本解釋見(jiàn)“折足覆餗”。
出處《南史·張弘策傳》:“拓怯而無(wú)斷,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忮踵可待?!?/p>
暫未找到成語(yǔ)折鼎覆餗 的典故!
更多成語(yǔ)出處和典故
※ 與(折鼎覆餗)相關(guān)的成語(yǔ)及歷史出處:
成語(yǔ) | 歷史出處 |
---|---|
一代鼎臣 | 《南史·丘靈鞠傳》:“公為一代鼎臣,不可復(fù)為覆餗sù?!?/td> |
一日三覆 | 《孔子家語(yǔ)·弟子行》:“獨(dú)居思仁,公言仁義。其于詩(shī)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宮絳之行也?!卑?,《論語(yǔ)·先進(jìn)》:“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薄都艺Z(yǔ)》本此。 |
一波三折 | 《宣和書譜 太上內(nèi)景神經(jīng)》:“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shì),亦自不茍?!?/td> |
一言九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td> |
七折八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08回:“這里的客店錢,就拿兩塊洋錢出來(lái),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強(qiáng)用了?!?/td> |
三分鼎立 | 《魏書 匈奴劉聰?shù)葌餍颉罚骸罢撏敛怀鼋瓭h,語(yǔ)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td> |
三分鼎足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jì),恐足下不能用也。誠(chéng)能聽(tīng)臣之計(jì),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shì)莫敢先動(dòng)。” |
三反四覆 | 清·蔣士銓《空谷香·殺艙》:“阿呀!這廝三反四覆,可惱,可惱。” |
三折之肱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今聞老爺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國(guó)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爺江山有分,我輩皆臣子也,禮當(dāng)拜請(qǐng)?!?/td> |
三折其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
三折股為良醫(yī) | 唐·歐陽(yáng)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yī)。予五升詞揚(yáng),四遭渏摭,是以竊知乎之則?!?/td> |
三折肱為良醫(yī)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
三折肱,為良醫(yī) | 《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
三牲五鼎 | 元 高明《琵琶記 蔡公逼伯喈赴試》:“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并飲水。” |
三番四覆 | 清·敖英《彩雪亭雜言·鄺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順應(yīng),卻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猶豫不決。” |
三翻四覆 | 明 張岱《石匱書后集 烈帝本紀(jì)》:“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td> |
三足鼎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shí)定?!?/td>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jiǎn)直是不折不扣的墳?zāi)股?!?/td> |
不撓不折 | 宋 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發(fā)沖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
叢輕折軸 | 東漢 班固《漢書 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身遠(yuǎn)與寡,莫為之先,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叢輕折軸?!?/td> |
東量西折 | 元·高明《琵琶記·義倉(cāng)賑濟(jì)》:“相公,小人招不得,自古道:‘東量西折’,難教小人賠償?!?/td> |
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td> |
舉鼎拔山 | 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yè)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qiáng)。” |
舉鼎絕脰 | 梁?jiǎn)⒊吨袊?guó)國(guó)債史》:“今日我輩對(duì)于此國(guó)債問(wèn)題當(dāng)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fù)擔(dān),莫敢辭乎?舉鼎絕脰之患,恐遂不免也?!?/td> |
舉鼎絕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本紀(jì)》:“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shuō)皆至大官。王與孟說(shuō)舉鼎,絕臏?!?/td> |
九折臂 | 戰(zhàn)國(guó) 楚 屈原 《九章 惜誦(惜誦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醫(y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蓖跻葑ⅲ骸胺饺司耪郾?,更歷方藥,則成良醫(yī)。” |
九鼎一絲 | 明 宋濂《同公塔銘》:“嗚呼,賢首之宗不振久矣,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