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名損實的成語故事
拼音kuī míng sǔn shí
基本解釋虧:損耗。名和實都受到損失。
出處南朝·梁·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至于虧名損實,為國為身,知其不可?!?/p>
暫未找到成語虧名損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虧名損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成名 | 唐 韓愈《國子監司業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 |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契訥禪師》:“問:‘如何是東禪家風?’師曰:‘一人傳虛,萬人傳實?!?/td>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一文莫名 | 巴金《談<憩園>》:“不過我雖然一文莫名靠稿費生活,卻不能不說自己不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以我會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個楊老三的故事?!?/td> |
一錢不名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來打算早辦,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幾日。又兼我是一錢不名,還要張羅幾文才能辦事,因此耽擱下來?!?/td> |
七損八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后面伏兵齊起,這索超便有三頭六臂,也須七損八傷?!庇值谝话倬呕兀骸敖嫡呷f人,除那逃走脫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 |
七損八益 | |
不切實際 | 丁寅生《孔子演義》第98回:“若是徒有虛名,不切實際,那就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了!” |
不務空名 | 毛澤東《<中國工人>發刊詞》:“工人中間應該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們應該有知識,有能力,不務空名,會干實事?!?/td> |
不可名狀 | 晉 葛洪《神仙記》:“光彩耀目,不可名狀?!?/td> |
不可名貌 | 宋·周密《武林舊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
不合實際 | 毛澤東《關于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凡是主觀主義的,不合實際的,都是錯誤的?!?/td> |
不名一文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td> |
不名一格 | 清錢泳《履園叢話 收藏 元》:“有元一代畫家,全講氣韻,不名一格,實能超出唐、宋人刻畫之習?!?/td> |
不名一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td> |
不實之詞 | |
不知虛實 | 《漢晉春秋》:“向者不知虛實,故敗?!?/td> |
嚴嚴實實 |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嚴嚴實實壓在心底的熱淚,涌滿眼眶,忍不住流了下來。” |
中外馳名 | 曾樸《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馳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調》的‘名花傾國兩相歡’,改做‘傾城名士兩相歡’了?!?/td> |
舉世聞名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td> |
久負盛名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鑒賞方面的久負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國營公司的,成為國家干部?!?/td> |
久聞大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B忙下拜?!?/td> |
予人口實 | |
爭名于朝,爭利于市 | 《戰國策 秦策一》:“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td> |
爭名奪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
爭名競利 | 宋·秦觀《自警》詩:“爭名競利走如狂,復被利名生怨隙?!?/td> |
爭名逐利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青衫記·華陰騎驢>》:“爭名逐利,枉將人白日馳驅。” |
事實勝于雄辯 | 魯迅《<熱風>題記》:“現在擬態的制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