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貌深辭的成語故事
拼音hòu mào shēn cí
基本解釋見“厚貌深情”。
出處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小娥厚貌深辭,聰明端特,煤煉指跛足,誓求真如。”
暫未找到成語厚貌深辭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厚貌深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之辭 |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于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
一往情深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一往而深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td> |
一言半辭 | 《史記·魏公子列傳》:“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
一諾無辭 |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td> |
一貌傾城 | 明·鄭若庸《玉玦記·祝壽》:“張郎不成,李郎不應,十人見我九人憎,羞殺我一貌傾城。” |
一貌堂堂 | 明·無名氏《鳴鳳記·陸姑救易》:“我見他一貌堂堂,必然高貴?!?/td> |
一辭同軌 | 《韓非子 八奸》:“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庇帧秲葍φf上》:“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
一辭莫贊 | 《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td> |
一面之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萬丈深淵 | 高玉寶《高玉寶》第13章:“玉寶身子一閃,只覺得兩腳懸空,‘咚’一家伙,掉進了萬丈深淵?!?/td> |
萬口一辭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td> |
萬死不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不以辭害志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td> |
不可名貌 | 宋·周密《武林舊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td> |
不知天高地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4回:“如今年過知非,想起幼年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來,真覺愧悔?!?/td> |
不知深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抑且水蕩坡塘,不知深淺?!?/td> |
不能贊一辭 | 《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td> |
不謀同辭 | 《后漢書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謀同辭?!?/td> |
不贊一辭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td> |
不辭勞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td> |
不辭而別 |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于是,大家想不辭而別?!?/td> |
不露辭色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td> |
與世長辭 | 漢 張衡《歸田賦》:“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常辭。” |
豐功厚利 | 漢·班彪《王命論》:“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td> |
臨深履冰 |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誠能事過乎儉,臨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處存不廢慮亡之懼。” |
臨深履尾 | 晉·鮑敬言《元君論》:“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將何為懼禍及也。” |
臨深履薄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