枘鑿冰炭的成語故事
拼音ruì záo bīng tàn
基本解釋比喻事物尖銳對立,互不兼容。參見“枘鑿方圓”。
出處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 顧歡論道佛二家》:“愚謂歡所引道經頗確,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無二法……惟與吾儒,則如枘鑿冰炭之不相合耳。”
暫未找到成語枘鑿冰炭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枘鑿冰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冰壺秋月 | 宋 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
冰解的破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冷若冰霜 | 清 劉鄂《老殘游記續集》第二回:“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 |
如履薄冰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鑿壁借光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春冰虎尾 | 《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圓鑿方枘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知其齟齬而難入。” |
鑿壁偷光 | 晉 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冰天雪地 | 清 蔣士銓《雞毛房》詩:“冰天雪地風如虎,裸而泣者無棲所。” |
穿鑿附會 | 宋 洪邁《容齋續筆》第二卷:“用是好知奇者,欲穿鑿附會,固各有說云。”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冰雪嚴寒 | 吳伯簫《菜園小記》“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但是除了冰雪嚴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園里總是經常有幾種蔬菜在競肥爭綠的。” |
夏蟲語冰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夏蟲不可語冰 |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枘鑿方圓 | 明吾邱瑞《運甓記棄官就辟》:“一官寥落誤儒紳,枘鑿方圓迕世情。” |
架謊鑿空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這楊大朗名喚楊光彥,綽號鐵指甲,專一糶風賣雨,架謊鑿空,撾著人家本錢就使。” |
一片冰心 | 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若涉淵冰 | 宋 陳亮《論勵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國家之深恥,志在復讎,八年于茲,若涉淵冰,未知攸濟。” |
丁公鑿井 | 漢 王充《論衡 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走花溜冰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四回:“你莫象才來的那個和尚,走花溜冰的胡纏。” |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東漢·王充《論衡·壯留》:“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
夏蟲不可言冰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回:“夏蟲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
六出冰花 | 《宋書·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 |
冰雪聰明 | 唐 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坐知七曜歷,手畫三軍勢。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 |
冷語冰人 | 宋·曾造《類說·〈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時,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語冰人耳。’” |
飲冰茹檗 | 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 |
冰散瓦解 |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
飲冰吞檗 | 明·袁宗道《雜說》:“務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實知,臥薪嘗膽,飲冰吞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