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權納賂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āo quán nà lù
基本解釋見“招權納賄”。
出處《元史·樸不花傳》:“不花驕恣無上,招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
暫未找到成語招權納賂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招權納賂)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杯酒釋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以權謀私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 |
謙受益,滿招損 | 明·沈采《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 |
有權有勢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從來有權有勢的,多不得善終,都是如此。” |
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
濫用職權 | |
去故納新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招財進寶 | 元 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招財進寶臻佳瑞,合家無慮保安存。” |
招兵買馬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虜諜》:“限他三年內招兵買馬,騷擾淮陽地方,相機而行,以開征進之路。” |
藏垢納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花枝招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蓬步輕移,如花枝招展一般。” |
權宜之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
達權通變 | 《后漢書 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反經行權 | 元 施惠《幽閨記 招商諧偶》:“倘遇不良之人,無賴之輩,強逼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不若反經行權,成就了好事罷。” |
金字招牌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總算一帆風順,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還高高掛著。” |
不打自招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
直權無華 | |
深文周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 |
攘權奪利 |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
權衡輕重 | 《周書 王褒庾信傳論》:“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 |
權重望崇 |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傳》:“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莫我若也。” |
達權知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頂寇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
納屨踵決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權時制宜 | 漢·王充《論衡·答佞》:“人操行無恒,權時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