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鑿齒的成語故事
拼音mó yá záo chǐ
基本解釋咬牙切齒。形容兇狠的樣子。
出處清·錢謙益《刻<鄒忠介公奏議>序》:“嗚呼!天地間之元氣終不可以滅己,而讒夫小人磨牙鑿齒者,相仍而未艾。”
暫未找到成語磨牙鑿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磨牙鑿齒)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丁公鑿井 | 漢 王充《論衡 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萬古不磨 | 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便是文章,也未必獨有萬古不磨的典則。” |
不可磨滅 | 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下》:“彼自有不可磨滅者,毋事更屑屑也。” |
不足掛齒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叔孫通傳》:“此皆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
不足齒數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 |
不齒于人 | 宋 沈括《夢溪筆談 雜志》:“以為士人不齒,放棄終身。” |
臨陣磨刀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臨陣磨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予齒去角 | 《漢書·董仲舒傳》:“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余無角者則有上齒。” |
令人切齒 | 《三國志 魏志 王肅傳》:“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
令人齒冷 | 明 沈德符《野獲編》:“觀萼此疏,欲諛悅取寵而迂誕不經,令人齒冷。” |
以盡吾齒 | |
以牙還牙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伶牙俐嘴 | 明·朱權《沖漠子》第二折:“你劃地敢伶牙俐嘴,夸強說會,使不著你唬鬼瞞神。” |
伶牙俐齒 | 元 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齒,講三干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損人行止。” |
伶牙利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襲人本來老實,不是伶牙利齒的人,薛姨媽說一句,他應一句。” |
何足掛齒 | 東漢 班固《漢書 叔孫通傳》: “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
佶屈聱牙 | 唐 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
俐齒伶牙 | 元 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俐齒伶牙。”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共相唇齒 | 《魏書·百濟傳》:“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 |
鑿鑿可據 |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龔起潛為余談之甚晰,皆鑿鑿可據。” |
鑿鑿有據 | 清 朱之瑜《答野傳問》:“陶氏《輟耕錄》云:‘蒙古入中國,中國方有木棉。’是鑿鑿有據也。” |
鑿圓枘方 | 戰國·楚·屈原《九辯》:“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
鑿壞以遁 | 《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
鑿壞而遁 | 《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
鑿坯而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