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軌共文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ē guǐ gòng wén
基本解釋文;文字。車軌統一,文字一致。比喻統一一致。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暫未找到成語車軌共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車軌共文)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以文亂法 | 《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身無分文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一章:“他現在是身無分文,靠那好心腸的女店主借錢度日。” |
識文斷字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 |
經文緯武 | 唐 許敬宗《定宗廟樂議》:“雖復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 |
釋車下走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行數百數,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
一軌同風 | 《晉書 苻堅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天下。” |
患難與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繁文縟節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安步當車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
有目共睹 | 清 錢謙益《錢牧齋尺牘 上卷 與王貽上之一》:“惟有日、貝葉,清閑送老。世間文字茫茫如前塵積卻,門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文山會海 | 《人民日報》1988年11月26日:“機關干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后,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 |
共商國是 | |
文治武功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雅俗共賞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
連車平斗 | 唐 張鷟《朝野僉載》第四卷:“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 |
表面文章 |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一句話,就是要落在實處。追求表面文章,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 |
入文出武 | 唐·張說《河西節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 |
馬龍車水 | 清 捧花生《畫舫余譚》:“馬龍車水,過者如云。” |
車水馬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皇后紀上 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
前車之鑒 | 漢 劉向《說苑 善說》:“《周書》曰:‘前車覆,后車戒。’” |
虛文浮禮 | |
老牛拉破車 | 吳強《紅日》第六章:“那么,什么時候解決戰斗?還是老牛拉破車,慢慢吞吞的嗎?” |
車到山前必有路 | 高玉寶《高玉寶》第四章:“高大哥,‘車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爺不會餓死睡家鳥’的。” |
文理不通 | 《舊五代史·選舉志》:“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 |
識文談字 | 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 |
不共戴天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