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河注火的成語故事
拼音xuán hé zhù huǒ
基本解釋謂以河水傾瀉于火。比喻以強(qiáng)大力量去消滅敵方。
出處《梁書·武帝紀(jì)》:“況擁數(shù)州之兵以誅群盜,懸河注火,奚有不滅?”
暫未找到成語懸河注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懸河注火)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一火 | 明·馮夢(mèng)龍《古今小說》第五卷:“王媼嫁了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馬家來了。” |
一虎不河 | 《詩(shī)·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七竅冒火 | 《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里生煙。” |
萬家燈火 | 唐 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
三獸渡河 |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shí),猶如彼兔;緣覺渡時(shí),猶如彼馬;如來渡時(shí),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
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優(yōu)勢(shì),我是親眼看見的。” |
三豕涉河 | 戰(zhàn)國(guó)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傳》:“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
三豕渡河 | 漢·蔡邕《月令問答》:“書有轉(zhuǎn)誤,三豕渡河之類也。”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shī)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shī)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zhǎng)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shī),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廢江河 | 唐 杜甫《戲?yàn)榱^句》之二:“王楊盧駱當(dāng)時(shí)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不瘟不火 | |
不通水火 | 東漢 班固《漢書 孫寶傳》:“稚季耳目長(zhǎng),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顏師古注:“不通水火,謂雖鄰伍亦不往來也。” |
不避水火 | 《水滸傳》第五八回:“賢弟心中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qǐng)盡說不妨,便當(dāng)不避水火,力為解救,與汝相助。” |
不避湯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shī)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shī),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bào)》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中河失舟,一壺千金 | 《遏冠子·學(xué)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shí)使物然。” |
臨河欲魚 | 《文子·上德》:“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織網(wǎng)。” |
臨河羨魚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xùn)》:“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wǎng)。” |
久懸不決 | 蔡?hào)|藩《民國(guó)通俗演義》第159回:“及乎最近曹錕、吳佩孚加兵于東南,則久懸不決之金佛郎案即決定成立。” |
烏燈黑火 | |
九江八河 | 《四游記·靈耀分龍會(huì)為明輔》:“卻說次日眾真君聚朝奏玉帝曰:‘當(dāng)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龍會(huì),會(huì)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宮龍王赴會(huì)迎雨。’” |
了如觀火 | 鄒魯《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內(nèi)來函,讀之必了如觀火,從此兄等之出而說人,必更有把握矣。” |
事火咒龍 | |
井中求火 | |
井水不犯河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沖了他?” |
交梨火棗 | 《真誥·運(yùn)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于金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