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習漸靡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 xí jiān mí
基本解釋積習:長期的習慣;靡:通“摩”,接觸。指好的或壞的習慣都是從細微處開始,逐漸形成的。
出處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積習漸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習忘乃為常。”
暫未找到成語積習漸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積習漸靡)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習非成是 | 西漢 揚雄《法言 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
靡所底止 | 《詩經(jīng)·小雅·祈父》:“胡轉(zhuǎn)予于恤,靡所底止。” |
學而時習之 |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之死靡二 | 《宋史·忠義傳一》:“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或銜命出疆,或授職守土,或寓官閑居,感激赴義,雖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jié),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望塵靡及 | 清·黃宗羲《移史館熊公雨殷行狀》:“如廝隸之于貴官,負弩前驅(qū)望塵靡及耳。” |
西學東漸 | 《尚書·禹貢》:“東漸于海。” |
積重難返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0卷:“掌禁兵,筦樞要,遂致積重難返,以至此極也哉。” |
日積月累 | 《宋史 喬行簡傳》:“借納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陰險巧佞之奸,日積月累,氣勢蓋張;人主之威權(quán),將為所竊弄而不自知矣。” |
堆積如山 |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xiāng)納粟稈草,牛車填塞道路,車尾相銜,數(shù)千萬量不絕,場內(nèi)堆積如山。” |
積善成德 | 《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循序漸進 | 《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
風靡一時 | 明 沈德符《野獲編》第15卷:“于是一時風靡,議論如出一口。” |
風俗習慣 | 毛澤東《農(nóng)業(yè)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不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自以為是,看不起人家。” |
積非成是 |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jīng)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
漸入佳境 | 《晉書 文苑傳 顧愷之》:“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習以為常 | 《逸周書 常訓》:“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 |
積善余慶 | 《周易 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積德累仁 |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
靡知所措 | 晉·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傾覆,宗廟為墟,孤悼心失圖,靡知所措。” |
轍亂旂靡 | |
習俗移性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晏聞:汩常移質(zhì),習俗移性。” |
處心積慮 | 《穀梁傳 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
防微杜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
轍亂旗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之死靡他 |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贄《昆侖奴》:“忠臣俠忠,則扶顛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俠義,則臨危自奮,之死靡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