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罕聞的成語故事
拼音yān mò hǎn wén
基本解釋湮沒:埋沒。名聲被埋沒,沒人知道。
出處南朝·梁·陸倕《石闕銘》:“鴻規盛烈,湮沒罕聞。”
暫未找到成語湮沒罕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湮沒罕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無所聞 | |
一聞千悟 | 《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
不求聞達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
不相問聞 | |
不相聞問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于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
不問不聞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于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 |
不聞不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
舉世聞名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久聞大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連忙下拜。” |
了然無聞 | |
二話沒說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正說中間,門外雷石柱慌慌張張進來,一把拉住老武,二話沒說,往外就走。” |
亙古奇聞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亙古奇聞。” |
亙古新聞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從來稀有,亙古新聞。” |
亙古未聞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9卷:“真個是亙古未聞,于今罕有!” |
人跡罕至 | 漢 荀悅《漢紀 孝武紀二》:“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車不通,人跡罕至。” |
仁心仁聞 |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
傳聞不如親見 | 《后漢書 馬援傳》:“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
傳聞失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水經注>》:“故于灤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陽之建置,俱不免附會乖錯,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為傳聞失實。” |
傳聞異辭 |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
僾見愾聞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
充耳不聞 | 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
先斬后聞 | 元·無名氏《十探子》第三折:“今奉圣人的命,敕賜勢劍金牌,教小官便宜行事,先斬后聞。” |
先斷后聞 | 《北史·宇文護傳》:“護第屯兵禁衛,盛于宮闕,事無巨細,皆先斷后聞。” |
先行后聞 | 《后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后聞。” |
全軍覆沒 | 《舊唐書 李希烈傳》:“官軍皆為其所敗,荊南節使張伯儀全軍覆沒。” |
八字沒一撇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 人事》:“《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于此語。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
八字沒見一撇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 人事》第三卷:“《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
兵聞拙速 | 《孫子 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