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絲麻線的成語故事
拼音zào sī má xiàn
基本解釋比喻是非混亂,糾纏不清。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我自半路遇見小娘子,偶然伴他行一程,路途上有甚皂絲麻線。”
暫未找到成語皂絲麻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皂絲麻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絲來線去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麻痹大意 | 巴金《堅強戰士》:“我要當心,不能麻痹大意,我應當找個隱蔽的地方。” |
治絲益棼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
一絲不茍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紛亂如麻 | |
千絲萬縷 | 宋 辛棄疾《蝶戀花》:“會少離多看兩鬢。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 |
麻木不仁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
不問青紅皂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
心亂如麻 | 宋 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隨緣隨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亂似麻。” |
鞭絲帽影 | 宋陸游《齊天樂 左綿道中》詞:“塞月征塵,鞭絲帽影,常把流年虛占。” |
快刀斬亂麻 | 《北齊書 文宣帝紀》:“高祖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
擊石彈絲 | 宋·秦觀《代賀興龍節表》:“加籩折俎,初償露酎之醇;擊石彈絲,始奏《鈞天》之妙。” |
蓬賴麻直 | 《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嚴絲合縫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外省的地平,又多是用木板鋪的,上面嚴絲合縫蓋上,輕易看不出來。” |
藕斷絲聯 | 宋 黃機《滿庭芳 時欲之宮永興》詞:“人道郴陽無雁,奈情鐘,藕斷絲聯。” |
殺人如麻 | 唐 李白《蜀道難》詩:“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
統一戰線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
一絲不掛 | 宋 黃庭堅《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 |
春蠶到死絲方盡 | 唐 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藕斷絲連 | 唐 孟郊《去婦》詩:“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 |
一絲一毫 | 宋 歐陽修《會圣宮頌》:“而往惟寅,一毫一絲,給以縣官,無取于民。” |
命若懸絲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6回:“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 |
藕斷絲長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拭淚珠而洗面,藕斷絲長。” |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統統捉來解剖,然后才證明‘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
密密麻麻 | 巴金《繁星》:“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
蛛絲馬跡 | 唐 楊筠松《龍經 武曲星》:“拋梭馬跡,蛛絲長,梭中自有絲不斷。” |
絲紛櫛比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橋東錄》:“纂組異聞,網羅軼事,猥瑣贅余,絲紛櫛比,一經奇見而色飛,偶爾艷聆而絕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