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符翕景的成語故事
拼音tūn fú xī jǐng
基本解釋謂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吞符翕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吞符翕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壯氣吞牛 | 明 孫梅錫《琴心記》第二十出:“男兒漢壯氣吞牛,丈夫志豈困荒丘?” |
餓虎吞羊 | 《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
氣吞牛斗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蟠桃記 誕孫相慶〉》:“看蘭孫,氣吞牛斗,知不是等閑人。” |
狼吞虎咽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
顧景慚形 | 三國·魏·曹植《封二子為公謝恩章》:“天時運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世。顧景慚形,流汗反側。”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服氣吞露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 |
吞吞吐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觸景生情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鬼畫符 | 金·元好問《遺山文集·論詩30首》:“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
生吞活剝 | 唐 劉肅《大唐新語 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
氣吞斗牛 | |
云合景從 | 漢 賈誼《過秦論》: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
囫圇吞棗 | 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
蠶食鯨吞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六》:“汝先遺二孤侄,汝蠶食鯨吞,幾無余瀝。” |
春和景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氣吞山河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
護身符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是咱前者護身符,今日有權術。”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氣吞湖海 | 清·查慎行《送田間先生歸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詩:“氣吞湖海豪猶昔,老閱滄桑骨已仙。” |
見景生情 | 元 宮天挺《七里灘》第四折:“俺那里水似藍山如黛,不由我見景生情,睹物傷懷。” |
忍氣吞聲 | 元 關漢卿《魯齋郎》:“你不如休和他爭,忍氣吞聲罷!” |
殺風景 | 宋 晏殊《煮茶》詩:“未向人間殺風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
飲恨吞聲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莫不飲恨而吞聲。” |
嚙檗吞針 | 唐 康駢《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嚙檗吞針 。” |
蛇食鯨吞 | 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齊地軸之所,蛇食鯨吞;銅陵、玉壘之區,狼顧鴟跱。” |
撫景傷情 | 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三折:“登高望遠,人人懷故國之悲撫景傷情,處處灑窮途之泣。” |
吞刀刮腸 | 《南史 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