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吐衷腸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ng tǔ zhōng cháng
基本解釋完全吐露出內心的真實思想或心理狀態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傾吐衷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傾吐衷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傾家蕩產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 |
揚眉吐氣 | 唐 李白《與韓荊州書》:“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
莫衷一是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
饑腸轆轆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
牽腸掛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起手時,牽腸掛肚;過后去,喪魄銷魂。” |
大廈將傾 | 明 梁辰魚《浣紗記 論俠》:“我一身去國常回顧,若使齊事了便歸鄉土,只怕有大廈將傾,一木怎扶!” |
沒衷一是 | 郭沫若《盲腸炎 一個偉大的教訓》:“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
吐膽傾心 | 《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承信方敢吐膽傾心,告訴道:‘小將建州人,實姓范。’” |
一吐為快 | 諶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積郁在胸中多時的由衷之言,今日終于得以一吐為快。” |
一見傾心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晉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與將軍風殊類別,一見傾心,親如宗戚。” |
吞吞吐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咽苦吐甘 | 《舊唐書 禮儀志七》:“子之于母,慈愛特深;非母不育;推燥居濕,咽苦吐甘,生養勞瘁,恩斯極矣。” |
倒廩傾囷 | 唐·韓愈《答竇秀才書》:“雖使古之君子,積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膠其口而不傳者,遇足下之請懇懇,猶將倒廩傾囷,羅列而進也。” |
兜肚連腸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
嘔心吐膽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隱秀》:“嘔心吐膽,不足語窮;鍛發煉年,奚能喻苦?” |
倒山傾海 | 《后漢書·董卓傳》:“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于焉而極。” |
無動于衷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聞之漠然良久,若不能無動于衷者。” |
羊腸小道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45回:“前面彎彎曲曲,盡是羊腸小道。” |
羊腸小徑 | 巴金《家》:“進了這門,他們即發現一條羊腸小徑躺在竹林中間。” |
傾國傾城 | 東漢 班固《漢書 外戚傳下 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和衷共濟 | 《尚書 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 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 |
木石心腸 | 清 洪楝園《后南柯 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
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擇所安。” |
腦滿腸肥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 |
一顧傾人 | 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河傾月落 | 元·陳樵《月放過賦》:“河傾月落,馀歡未歇。” |
腸回氣蕩 | 蘇雪林《玉溪詩謎》:“這一首真是心顫魂飛、腸回氣蕩時做出來的好詩。” |
嘔心抽腸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那些嘔心抽腸的鬼,更不知哭到幾時,才是住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