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為駒的成語故事
拼音lǎo mǎ wéi jū
基本解釋駕馭老馬像駕馭馬駒一樣。比喻把老人當作孩童輕慢對待。
出處《詩經·小雅·角弓》:“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后。”
暫未找到成語老馬為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老馬為駒)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老當益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后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老當益壯”。 |
一之為甚 | 元·侯克中《歸興》詩:“一之為甚其能再,二者何由可得兼。” |
一分為二 |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第七卷:“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
一吐為快 | 諶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積郁在胸中多時的由衷之言,今日終于得以一吐為快。” |
一家老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帶從者百余人,車百余輛,徑望兗州而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無事退回,我自養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錢還府,也是我出。” |
一心為公 | |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 |
一言為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
一言為重,百金為輕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元·李壽卿《伍員吹蕭》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 |
一馬一鞍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人各有志,不可相強。便是婦人女子的志向,也有個不同:有的講究個女貌郎才,不辭非鴉非鳳的,就有講究個穿衣吃飯,只圖一馬一鞍的。” |
一馬不跨兩鞍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我一馬不跨兩鞍。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叫我改嫁別人,其實做不得。” |
一馬平川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
一馬當先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6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
七老八倒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 |
七老八十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趕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 |
七老八小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五章:“起開,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攙著架著干什么?” |
萬馬千軍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折:“他恰才萬馬千軍擺下戰場,則見他們把門旗放,顯出那棄印封金有智量。” |
萬馬奔騰 | 宋 劉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盡意無盡,萬馬奔騰山作陣。” |
萬馬皆喑 | 宋·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喑。” |
萬馬齊喑 | 宋 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 |
三人為眾 | 東漢 班固《漢書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 |
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三臺五馬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22首:“足下三臺五馬,宦馬之后,丞宜百首同歸,早踐結鄰之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