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車熟道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ng chē shú dào
基本解釋見“輕車熟路”。
出處續范亭《莫干山》:“輕車熟道尋秋去,偕友傍午發臨安。”
暫未找到成語輕車熟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輕車熟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分道揚鑣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鳴鑼開道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鳴鑼開道的。” |
輕歌曼舞 | 《群音類選 玉如意記 賞月登仙》:“助人間才子佳人興,輕歌慢舞,任星移斗橫。” |
地地道道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29章:“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聲不響,心里打著主意。” |
道骨仙風 | 宋·程珌《喜遷鶯·壽薛樞密》詞:“道骨仙風,安排頓著,須是人間紫府。” |
樂道安命 | 南朝·宋·鮑照《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 |
說東道西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師哪有工夫聽別人說東道西?” |
輕而易舉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釋車下走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行數百數,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
逆道亂常 | 唐 李公佐《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 |
經邦論道 | 《隋書 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舉重若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樂道好古 | 《孔叢子·公儀》:“魯人有公儀體者,砥節厲行,樂道好古,恬于榮利,不事諸侯。”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材輕德薄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仁義道德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安步當車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
進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道山學海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道山學海功非淺,孔思周情文可傳。” |
熟能生巧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31回:“俗話說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讀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連寄女都聽會,所以隨問隨答,毫不費事。” |
輕重緩急 | 先秦 管仲《管子 國蓄》:“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
駕輕就熟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
舉足輕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
師嚴道尊 | 《荀子·致士》:“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
東道主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