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振有詞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èn zhèn yǒu cí
基本解釋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很充分;說個不休。
出處清 梁啟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暫未找到成語振振有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振振有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有慶 | 《尚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
一無所有 | 《敦煌變文集 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
一跌不振 | 宋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房次律為宰相,當中原始亂時,雖無大功,亦無甚顯過,罷黜蓋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
一蹶不振 | 西漢 劉向《說苑 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
一面之詞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一面虛詞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 |
萬口一詞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現在萬口一詞,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
丈夫有淚不輕彈 |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37出:“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難度;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三生有幸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今能一見,是小生三生有幸矣。”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從來江山秀麗,人物奢華,所以相傳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下筆如有神 |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下筆有神 | 唐·王勃《綿州北亭公宴序》:“五際飛文,想群眾之不讓;一言留贈,知下筆之有神。” |
不以詞害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
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 《南齊書·張融傳》:“太祖索奇愛融,為太尉時,時與融款接。見融常笑曰:‘此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
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 清·張岱《周宛委墓志銘》:“如此異才,求之天下,真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也。” |
不實之詞 | |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中國現在記》第二回:“總而言之,一句話,現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
不能贊一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
不識人間有羞恥事 | 宋 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不贊一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之理?” |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