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暴討逆的成語故事
拼音zhū bào tǎo nì
基本解釋討伐兇暴、叛逆之人。誅:討伐。
出處三國 蜀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治軍》:“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jì)。”
暫未找到成語誅暴討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誅暴討逆)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暴殄天物 | 《尚書 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自暴自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逆道亂常 | 唐 李公佐《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jié)也。” |
暴發(fā)戶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一回:“城里的大官大府,翰林、尚書,咱伺候過多少,沒瞧過他這囚攘的暴發(fā)戶,在咱面上混充老爺!” |
誅求無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殺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 |
暴取豪奪 | 宋 蘇軾《策斷上》:“國用不足,則加賦于民,加賦而不已,則凡暴取豪奪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
逆來順受 | 宋 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戲文第12出:“逆來順受,須有通時(shí)。” |
討價(jià)還價(jià)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huì)珍珠衫》:“三巧問了他討價(jià)還價(jià),便道:‘真?zhèn)€虧你些兒。’” |
狂風(fēng)暴雨 | 宋 梅堯臣《惜春三月》之二:“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風(fēng)暴雨忽無憑。” |
暴露無遺 | 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二章:“只要在這里發(fā)現(xiàn)敵人主力,那敵人一切詭計(jì)就暴露無遺。” |
伏法受誅 | 漢 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逆水行舟 | 魯迅《且介亭雜文 門外文談》:“即使目下還有點(diǎn)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纖。” |
除暴安良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0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bào);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
自討苦吃 | 魯迅《書信集 致蕭軍》:“其實(shí)《文學(xué)》和我并無關(guān)系,不過因?yàn)橛行┤艘鼫缤觯云ブС忠幌拢鋵?shí)這是自討苦吃。” |
禁暴誅亂 | 漢 賈誼《過秦論》:“其強(qiáng)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 |
逆水行舟,不進(jìn)則退 | 《懷念劉少奇同志·片斷回憶寄深情》:“他常對工作人員說,學(xué)如逆水行舟,不進(jìn)則退。” |
臉紅筋暴 | |
口誅筆伐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quán)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shí)者羞。” |
一暴十寒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以意逆志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不忙不暴 | 《董西廂》卷二:“不緊不慌,不驚不怕,不忙不暴。” |
暴內(nèi)陵外 | 《周禮 夏官 司馬上》:“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nèi)陵外,則壇之。” |
逆流而上 | 《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溯洄從之。”毛亨傳:“逆流而上曰溯洄。” |
通風(fēng)討信 | 明·沈鯨《雙珠記·京邸敘親》:“宮城中不比民家,雖皇后貴妃,難與父母往來,況宮女禁閉在內(nèi),誰能通風(fēng)討信。” |
吃力不討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八回:“老實(shí)說,有了錢,與其這樣化的吃力不討好,我倒不如拿來孝敬點(diǎn)給叔公了。 |
暴跳如雷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嚴(yán)貢生越發(fā)惱得暴跳如雷。” |
倒行逆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yuǎn),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聲罪致討 | 《國語 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