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吉避兇的成語故事
拼音qū jí bì xiōng
基本解釋趨:奔向。吉:吉利,平安。走向吉利美好的方面,避開兇禍災(zāi)難。亦作“趨吉逃兇”、“避兇趨吉”。
出處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趨吉避兇,儒者之事?!泵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不然。圣人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吾等問于高明之人,當(dāng)趨吉避兇。”
暫未找到成語趨吉避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趨吉避兇)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吉星高照 | 陳殘?jiān)啤稛釒@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dāng)學(xué)徒時(shí)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td> |
吉光片羽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92回:“祖宗詩文,在旁人觀之,不過行云流水,我們后輩視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貝。” |
避俗趨新 | 葉圣陶《未厭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td> |
天相吉人 | 元·施惠《幽閨記·兄弟彈冠》:“違和,天相吉人身痊可,卻望節(jié)飲食,休勞碌。” |
大勢所趨 | 宋 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
阿時(shí)趨俗 | 惲代英《再復(fù)畢幾庵書》:“故辦雜志者,當(dāng)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shí)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dǎo)之耳)。” |
亂世兇年 | |
不可避免 | 毛澤東《矛盾論》:“而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引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革命?!?/td> |
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戰(zhàn)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td> |
避重就輕 | 宋 劉摯《忠肅集 侍御史黃君墓志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td> |
萬事大吉 | 宋 釋惟白《續(xù)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td> |
避世絕俗 | 先秦 莊周《莊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晉書 華軼傳》:“棲情玄遠(yuǎn),確然絕俗?!?/td> |
避影斂跡 | 宋 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jié),如鐿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斂跡也?!?/td> |
避讓賢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td> |
趨之若騖 | 清 曾樸《孽?;ā返?7回:“白云觀就是他納賄的機(jī)關(guān),高道士就是他作惡的心腹,京外的官員,那個(gè)不趨之若騖呢!” |
避世離俗 | 東漢 王充《論衡 定賢》:“以清節(jié)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td> |
黃道吉日 | 元 無名氏《連環(huán)計(jì)》第四折:“今日是黃道吉日,滿朝眾公卿都在銀臺門,敦請?zhí)珟熑氤诙U?!?/td> |
退避三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td> |
避影匿形 | 清 侯方域《南省試策二》:“昔人所謂非親非故,何由習(xí)知之也。此二者已當(dāng)不同觀,而況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舉,為身累者乎?” |
揚(yáng)長避短 | 秦牧《漫記端木蕻良》:“選擇這樣一個(gè)題材來寫作,既揚(yáng)長避短,也施展了抱負(fù)。” |
吉人天相 | 元 無名氏《桃花女》:“你只管依著他去做,吉人天相,到后日我同女孩兒去賀你也?!?/td> |
大吉大利 | 巴金《家》:“老太爺因?yàn)橛X群在堂屋里說了不吉利的話,便寫了‘童言無忌,大吉大利’的紅紙條,拿出來貼在門柱上?!?/td> |
避人耳目 | |
避風(fēng)港 | 張賢亮《心安即福地》:“外面的世界雖然波濤洶涌,家總是一個(gè)安寧的避風(fēng)港?!?/td> |
吉祥如意 | 南北朝 張成《造像題字》:“為亡父母敬造觀音像一區(qū),合家大小八口人等供奉,吉祥如意?!?/td> |
趨炎附勢 | 宋 陳善《捫虱新話 趨炎附勢自古而然》:“蓋趨炎附勢,自古然矣?!?/td> |
逢兇化吉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2回:“豪杰交游滿天下,逢兇化吉天生成?!?/td> |
避李嫌瓜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