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徒勞的成語故事
拼音wǎng fǎn tú láo
基本解釋徒勞:白花力氣。來回白跑。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
暫未找到成語往返徒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往返徒勞)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手之勞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zhuǎn)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一勞久逸 | 語出漢·楊雄《諫勿許單于朝疏》:“以為不壹勞者不久佚,不暫費者不永寧,是以忍百萬之師,以摧餓虎之喙……而不悔也。”漢·班固《封燕然山銘》:“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無寧者也。” |
一勞永逸 | 東漢 班固《封燕然山銘》:“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無寧者也。” |
一去不復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一去不返 | 梁遇春《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二)》:“看著青春的易逝,才覺得青春的可貴,因此也更想能夠在這一去不返的瞬間里得到無窮的快樂。” |
一反既往 | |
一如既往 | 《第二次握手 六》:“清末以來,到海外求學的中國人何止千百,在學業(yè)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國又窮又弱的現(xiàn)狀一如既往,絲毫無所改變。” |
一往情深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一往無前 | 明 孫傳庭《官兵苦戰(zhàn)斬獲疏》:“曹變蛟遵臣指畫,與北兵轉(zhuǎn)戰(zhàn)沖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無前。” |
一往直前 |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jié):“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一往而深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一來一往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聾口啞!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亂舞槍遮攔。在那半空中,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斗到三更時分,未見勝敗。” |
一來二往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一章:“只因路上種種勞苦波折,常需互相照應,一來二往,也就近乎起來。” |
七返丹 | 東方玉《七步驚龍》第四章:“‘七返丹’功參造化,練氣之士,得此一粒,可抵二十年勤修之功,即普通人服之,亦可明目輕身,得享遐齡。” |
七返還丹 | 李涵虛《三車秘旨》:“三車者,三件河車也。第一件運氣,即小周天子午運火也;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yǎng)也;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七返還丹,九還大丹也。……人能知三車秘諦,則精氣神三品圓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
不勞而成 |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故茲鄭之踞轅而歌以上高梁也。” |
不勞而獲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入官》:“所求于邇,故不勞而得也。” |
不勞而食 | 張東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們掌柜的說,解放了不應當不勞而食。” |
不咎既往 | 春秋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不敢告勞 | 《詩經(jīng) 小雅 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
不法之徒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1回:“而今我國大清,焉有這樣不法之徒?” |
不軌之徒 | 《晉書·劉頌傳》:“雖有所犯,輕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責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zhèn)病!?/td> |
不辭勞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
不追既往 | 清 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聞該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諭,已來者盡數(shù)呈繳,未來者斷絕不來,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
不逞之徒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年》:“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
與古為徒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人間世》:“內(nèi)直者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 |
東勞西燕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雜曲歌辭八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嚴師出高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