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冠裂裳的成語故事
拼音huǐ guān liè cháng
基本解釋毀壞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徹底決裂的意思。
出處《后漢書 周燮傳》:[馮良]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冠裂裳,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p>
暫未找到成語毀冠裂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毀冠裂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冠履倒置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2卷:“明宗之于強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馭矣。至石晉尤甚,幾有冠履倒置之勢?!?/td>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冠絕一時 | 《晉書·劉聰載記》:“十王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td> |
倒冠落佩 |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
倒裳索領 | 《鄧析子·無厚篇》:“驅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td> |
身敗名裂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看來許多舉人、進士做了官,往往因為幾十兩銀子的賄弄,身敗名裂。”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td> |
黃鐘毀棄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td>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戰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冠履倒易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掛冠歸去 | 《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td> |
衣裳盟會 | 南朝·梁·江淹《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九錫表》:“若乃衣裳盟會,九合一匡,猶慚德斯禮也。” |
發指眥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
心膽俱裂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大37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td> |
冠上加冠 | 清 趙翼《陔馀叢考 成語》:“畫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陳軫說楚令尹昭陽之言?!?/td>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冠蓋如市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五章:“有力官紳‘視為利藪,群思攘奪……門前冠蓋如市’?!?/td> |
相慶彈冠 | 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也。” |
彈冠相慶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也。” |
發上指冠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盜跖聞之,目如明星,發上指冠?!?/td> |
新沐彈冠 | 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td>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td> |
掎裳連襼 | 晉·潘岳《藉田賦》:“躡踵側肩,掎裳連襼?!?/td> |
彈冠振衣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td> |
掎裳連袂 | 宋·劉從義《重修開元寺行廊功德碑》:“服靚妝,繼日以掎裳連袂?!?/td> |
冠蓋云集 | 歐陽山《三家巷》:“到的客人……簡直是古語所謂冠蓋云集,洋洋大觀。” |
衣裳之會 | 《谷梁傳 莊公二十七年》:“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td> |
張冠李戴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腥俗髻x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