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抵掌的成語故事
拼音è wàn dǐ zhǎng
基本解釋用手握腕,擊著手掌。表示很激動、振奮的神態。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扼腕抵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扼腕抵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個巴掌拍不響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一個巴掌拍不響’,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惡些。” |
一掌遮天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潑婦罵街似地指著三姨太:‘你還敢一掌遮天嗎?’” |
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 |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 |
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世掌絲綸 |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
乘間抵隙 | 清·黃遵憲《駁革命書》:“于是浮浪之士,失職這徒,乘間抵隙。” |
乘險抵巇 | 《新唐書·劉棲楚傳》:“然其性詭激,敢為怪行,乘險抵巇,若無顧藉。‘ |
了如指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學傳序》:“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以玉抵烏 | 北齊·劉晝《新論·辯施》:“昆山之下,以玉抵烏;彭蠡之濱,以魚食犬,而人不愛者,非性輕財,所豐故也。” |
以玉抵鵲 | 漢·桓寬《鹽鐵論·崇禮》:“南越以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以玉璞抵烏鵲。” |
伺瑕抵蠙 | |
伺瑕抵隙 | 孫中山《自傳》:“習于舊污者,視民主政治為仇讎,伺瑕抵隙,思中傷之為快。” |
反掌之易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六卷:“得了兩州,心中大喜,不勝矜夸,謂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 |
壯士斷腕 | 唐·竇皐《述書賦下》:“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 |
壯士解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
如指諸掌 | 《論語·八佾》:“或問褅之說。子曰:‘子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如運諸掌 | 《列子 楊朱》:“楊朱見梁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 |
孤掌難鳴 | 韓非《韓非子 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家書抵萬金 | 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將功抵罪 | |
當門抵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他兩人沒有嬤嬤,只是盼奴當門抵戶。” |
惜指失掌 | 《南史 阮佃夫傳》:“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邪?’” |
揚眉抵掌 | 《梁書·任昉傳》:“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
批亢抵巇 | 漢·楊雄《法言·重黎》:“巇可抵乎?” 唐·韓愈《釋言》:“弱於才而腐於力,不能奔走乘機抵巇,以要權利。” |
扼亢拊背 | |
扼吭奪食 | 《元史·陳祖仁傳》:“乃欲驅疲民以供大役,廢其耕耨而荒其田畝,何異扼其吭而奪其食,以速其斃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