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險若夷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ì xiǎn ruò yí
基本解釋見“視險如夷”。
出處三國·魏·吳質(zhì)《與文帝書》:“雖云幽深,視險若夷。”
暫未找到成語視險若夷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視險若夷)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舉棋若定 | 朱德《十月戰(zhàn)景》詩:“戰(zhàn)事從來似弈棋,舉棋若定自無悲。” |
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明若觀火 | 《尚書 盤庚上》:“予若觀火。”宋 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 |
旁若無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荊柯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
冷若冰霜 | 清 劉鄂《老殘游記續(xù)集》第二回:“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yuǎn)。” |
舉重若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視微知著 | |
高步闊視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 |
進(jìn)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 |
夷為平地 | 孫犁《我的綠色書》:“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車場。” |
視死如歸 |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
目不斜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都是目不斜視,俯首而行。” |
匪夷所思 | 《周易 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
以夷制夷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鄧訓(xùn)傳》:“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hù)。” |
井中視星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shù)星。” |
收視反聽 | 晉·陸機(jī)《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 |
夷然自若 | 《魏書 盧義僖傳》:“內(nèi)外惶怖,義僖夷然自若。” |
反聽收視 | 宋˙范仲淹《蒙以養(yǎng)正賦》:“務(wù)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yǎng)恬之義相應(yīng)。” |
若無其事 | 《晚清文學(xué)叢鈔》:“雪巖若無其事,說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縣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爺請來商酌其事。” |
視而不見 | 先秦 莊周《莊子 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進(jìn)道若蜷 | |
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安之若素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8回:“第二天寶小姐酒醒,很覺得過意不去。后來彼此熟了,見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
艱難險阻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
尊王攘夷 | 清·皮錫瑞《經(jīng)學(xué)歷史·經(jīng)學(xué)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
化若偃草 | 語出《論語·顏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
談若懸河 | 《司勘集》:“加以談若懸河,識同藻鑒,車騎填門,履綦沓座,狎梵侶以玄深,結(jié)勝流而觴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