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居雁聚的成語故事
拼音fú jū yàn jù
基本解釋謂群聚一處。
出處宋·王安石《上五事書》:“然而天下之人,鳧居雁聚,散而之四方而無禁也者,數千百年矣。”
暫未找到成語鳧居雁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鳧居雁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雙鳧一雁 | |
別財異居 | 《宋史 太祖紀二》:“癸亥,詔:荊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得別財異居。” |
居功自滿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搖旗這樣的人,平時居功自滿,遇到艱難的時候又不肯同心協力,常發怨言。”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奇貨可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呂不韋列傳》:“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
歡聚一堂 | 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今天,我國各民族的文學家、戲劇家、美術家、音樂家……文藝工作者的代表歡聚一堂。” |
沉魚落雁 | 先秦 莊周《莊子 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
安居樂業 | 東漢 班固《漢書 貨殖傳序》:“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
雁斷魚沉 |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雁斷魚沉,久隔音塵,此后相思兩地分。” |
居高臨下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
續鳧截鶴 | 語出《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隱居求志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離群索居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居大不易 | 唐 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
后來居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
五合六聚 | 《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 |
魚沉雁落 |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耦居無猜 | 清 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46首:“得與云、山、書、史,耦居無猜,不可謂非人生之幸。” |
居心不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卿居心不凈,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
居諸不息 | 南朝·梁·蕭綱《善覺寺碑銘》:“居諸不息,寒暑推移。” |
不是冤家不聚頭 | 《京本通俗小說 西山一窟鬼》:“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里。” |
聚精會神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指雁為羹 | 元 宋方壺《醉花陰 趕蘇卿》:“當初指雁為羹,似充饑畫餅,道無情卻有情。” |
雁影分飛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甚而雁影紛飛,涕空沾于荊樹,鸞膠再覓,變遂起于蘆花。” |
蕩析離居 | 《尚書 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
野處穴居 | 《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
終老隱居 | 《宋史·劉爚傳》:“爚從熹武夷山講道讀書,怡然自適,筑云莊山房,為終老恤居之計。” |
居安思危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