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毀滅性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ái huǐ miè xìng
基本解釋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參見“哀毀骨立”、“柴毀骨立”
出處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
暫未找到成語柴毀滅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柴毀滅性)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大義滅親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性急口快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這話也說得是,那么著,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
酒能亂性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6回:“酒能亂性,色是敗真。財乃致命,氣動殺身。” |
不可磨滅 | 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下》:“彼自有不可磨滅者,毋事更屑屑也。” |
性命攸關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八章:“我怎么忘記了沈昆銅,忘記了城外的抗清義師,忘記了我正在做著性命攸關的勾當!”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黃鐘毀棄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薪盡火滅 | 《法華經·序品》:“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戰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眾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滅絕人性 | 傅抱石《鄭板橋文集前言》:“一個是岳父滅絕人性,買通贓官,置無辜的女婿于死地。”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
快人快性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何小姐自來快人快性,伸手就先接過去。” |
全無人性 | |
溺心滅質 | 語出《莊子 繕性》:“文滅質,博溺心。” |
本性難移 | 元 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 |
性命交關 | 清 夏綸《杏花村 監鬧》:“此事是你我性命交關的事。” |
滅門刺史 | 明·敖英《東谷贅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縣令,滅門刺史。’予謂此言,強宗豪右當常訟之。”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習俗移性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晏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 |
黃鐘毀棄,瓦缶雷鳴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鼠輩鴟張其若是哉!黃鐘毀棄,瓦缶雷鳴。蠢茲幺幺,毒害乃爾。” |
灰身滅智 | 隋·智顗《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
滅頂之災 | 《周易 大過》:“過渉滅頂,兇,無咎。” |
直性狹中 | 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 |
自取滅亡 | 《陰符經》下卷:“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
長生不滅 | 元·賈仲文《金童玉女》第一折:“你二人跟我出家,長生不滅。” |
身名俱滅 | 晉·桓玄《與劉宰之書》:“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