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默默的成語故事
拼音hūn hūn mò mò
基本解釋①看不見聽不到的狀態(tài)。謂至道難見莫測。②迷糊,不知所以。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暫未找到成語昏昏默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昏昏默默)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默默無聞 | 明 李楨《剪燈余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默不做聲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劉峰默不做聲,順著梯子下了幾階,又回身關(guān)好柜底板。” |
天昏地暗 | 唐 韓愈《龍移》:“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
昏聵無能 | |
潛移默化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
昏昏欲睡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賈奉雉》:“是秋入闈復落,邑邑不得志,頗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強讀之。未至終篇,昏昏欲睡,心惶惑無以自主。” |
昏天黑地 | 元 關(guān)漢卿《調(diào)風月》第二折:“沒人將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閑斗草,直到個昏天黑地。” |
沉默寡言 | 《新唐書 梁崇義傳》:“后為羽林射生,事來瑱,沉默寡言。” |
人約黃昏 | 宋·歐陽修《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在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無名氏《云窗夢》第二折:“散了客賓,早教我急煎煎心困,我則怕辜負了人約黃昏。” |
智昏菽麥 |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朝秀晨終,龜鶴千歲,年之殊也。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 |
頭昏目眩 | 烏蘭巴干《草原上的馴馬姑娘》:“我仿佛置身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有點頭昏目眩。” |
發(fā)昏章第十一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只見頭在下,腳在上,倒撞落在當街心里去了,跌得個‘發(fā)昏章第十一’!” |
神昏意亂 | 清·李心衡《金川瑣記·陳生》:“問所往,俱無知者。神昏意亂,本立不復能動。” |
默契神會 |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敘論·論氣韻非師》:“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 |
默而識之 | |
頭昏眼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一氣氣得頭昏眼花,飲食多絕了。” |
雁默先烹 | 先秦 莊周《莊子 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
昏鏡重磨 |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投至今日,得見孔目哥哥呵!似那撥云見日,昏鏡重磨。” |
出處語默 | 語出《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
默默無聲 | 西漢·司馬遷《史記·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無聲。” |
昏迷不醒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次日昏迷不醒,叫喚也不答應,正不知甚么病癥。” |
利令智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贊》:“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
晨昏定省 | 宋 陸游《上殿札子》:“所謂悅親之道,非薦旨甘,奉輕暖也;非晨昏定省,冬夏溫凊也。” |
鴉默雀靜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我因為到了老祖宗那里,鴉默雀靜的,問小丫頭子們,他又不肯叫我找園里來。” |
默默無語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楊御史見蘇御史詞色不順,便默默無語。” |
昏頭昏腦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72回:“卻說八戒跌得昏頭昏腦,猛抬頭,見絲篷絲索俱無,他才一步一探,爬將起來,忍著疼,找回原路。” |
黑地昏天 | 清·孫雨林《皖江血·獄會》:“然野蠻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場,弟來恐亦難免也。” |
頭昏腦脹 | 葉圣陶《友誼》:“\'她又不是發(fā)燒發(fā)得頭昏腦脹的\'。一個說,\'只是那條腿不能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