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自流的成語故事
拼音rèn qí zì liú
基本解釋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出處西漢 劉安《淮南子 修務訓》:“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暫未找到成語任其自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任其自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代風流 | 唐 杜甫《哭李常侍鐸》:“一代風流盡,修文地下深,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
一劍之任 | 《尉繚子·武議》:“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戰國策·齊策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于壇位之上。” |
一反其道 | |
一方之任 | 《漢書·終軍傳》:“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
一身兩任 |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一身而二任焉,雖圣者不可為也。” |
一身二任 | 《漢書·王吉傳》:“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于屬則子也,于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 |
一身而二任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于屬則子也,于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 |
七竅流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那婦人揭起被來,見了武大咬牙切齒,七竅流血,怕將起來。” |
萬世流芳 | |
萬變不離其宗 | 徐特立《抗戰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萬變不離其宗。” |
萬古流芳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萬壑爭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 |
萬流景仰 |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三折其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三教九流 | 宋 趙彥衛《云麓漫鈔》第六卷:“(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 |
三緘其口 |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三過其門而不入 |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
上下其手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不乏其人 | 清 呂留良《與陳執齋書》:“然則如今之篯侯,遠近不乏其人。” |
不厭其煩 | 宋 袁燮《挈齋集》:“贄之先君,不憚其煩,而帝每不能聽。” |
不厭其繁 | 明 呂坤《呻吟語》:[天]極精細,色色象象,條分縷析而不厭其繁。” |
不厭其詳 | 宋 朱熹《答劉公度》:“講學不厭其詳,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冊圣賢之言,皆須子細反復究竟。” |
不同流俗 | 《禮記 射義》:“不從流俗。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春秋 孔子《論語 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不堪其憂 |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