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霄決漢的成語故事
拼音pī xiāo jué hàn
基本解釋沖出霄漢。
出處唐·柳宗元《行路難》詩:“披霄決漢出沆漭,瞥裂左右遺星辰。”
暫未找到成語披霄決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披霄決漢)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
一決勝負(fù) | 宋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介甫之意,必欲力戰(zhàn)天下之人,與之一決勝負(fù),不復(fù)顧義理之是非,生民之憂樂,國家之安危。” |
一決雌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 |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費(fèi)了。有時(shí),看這東西不難;沒有時(shí),便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不到長城非好漢 | 吳茂盛《駐京辦》第11章:“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于我而言,沒成為好漢就不到長城。” |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shí)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
東沖西決 | 清·江藩《漢學(xué)師承記·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運(yùn)耳。南行非河之本性,東沖西決,率無寧歲。” |
臨鋒決敵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太傳》:“并無軍旅之才,執(zhí)銳之干。臨鋒決敵,非公之儔。” |
久懸不決 | 蔡?hào)|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9回:“及乎最近曹錕、吳佩孚加兵于東南,則久懸不決之金佛郎案即決定成立。” |
乘高決水 | 宋·司馬光《言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誠能行此二者……后日之政,如順風(fēng)吹毛,乘高決水,可以不勞而成功者。” |
九霄云外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云外。” |
五月披裘 | 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上:“五月披裘而負(fù)薪,豈取金者哉?” |
以疑決疑 |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dāng)。夫茍不當(dāng),安能無過乎!” |
決一死戰(zhàn) | 《清史稿 文宗本紀(jì)》:“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dāng)一面,獨(dú)不能與賊決一死戰(zhàn)耶。” |
決一勝負(fù) |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76回:“不如從武城將軍之計(jì),渡江決一勝負(fù)為上。” |
決一雌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一雌雄。” |
決不待時(shí) | |
決命爭首 | 漢·李陵《答蘇武書》:“疲兵再戰(zhàn),一以當(dāng)千,然猶扶乘創(chuàng)痛,決命爭首。” |
決斷如流 | 《周書 斐漢傳》:“漢善尺牘,尤便簿領(lǐng),理識(shí)明贍,決斷如流。” |
決獄斷刑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郭躬傳》:“躬家世掌法,務(wù)在寬平,及典理官,決獄斷刑,多依矜恕,乃條諸重文可以輕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
決疣潰癰 | 嚴(yán)復(fù)《救亡決論》:“況夫益之以保舉,加之以捐班,決疣潰癰,靡知所屆。” |
決癰潰疽 | 《南齊書·柳世隆傳》:“今乃舉兵內(nèi)侮,奸回外熾,斯實(shí)惡熟罪成之辰,決癰潰疽之日。” |
決策千里 | 唐·楊炯《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蕭相立功于萬代,留侯決策千里。” |
決勝之機(jī) |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此天贊我決勝之機(jī)也,彼必?zé)o備。” |
決勝于千里之外 | 《史記 留侯世家》:“運(yùn)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
決勝千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jì)》:“夫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決勝廟堂 | 明·無名氏《投筆膚談》:“儒將者,決勝廟堂者也。武將者,折沖千里者也。” |